實施專項工程 提高“造血”能力

圖為天水市秦州區大蒜基地 配圖:天水在線
本報天水訊(記者李峰)如今的天水市,每100畝農田里,有95畝種的是優良品種,農業效益中的42.8%來自科技的貢獻。在不知不覺中,科技如水銀泄地般滲入到天水市農業生產的方方面面,成為該市農業發展的“頂梁柱”。
“外腦”為“頂梁柱”的形成立下了汗馬功勞。天水市近年來與中國農科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甘農大等眾多單位建立了穩定的技術交流與科技合作關系,聘請80多名農業領域的知名專家為“外腦”,組成4個專家委員會,相應建起4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攻關科技項目。為此,投入資金高達6680多萬元。
天水市引進200多個新品種(系),極大地提高了該市農業科技的支撐能力。天水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甘農大、省農科院、山東農大等聯合攻關,推動了天水市食用菌產業的形成和發展。食用菌產業已成為天水市出口創匯的新興重點特色產業,一家企業還成為全省最大的雙孢菇罐頭生產企業,產品遠銷1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圖為菌棒
針對農業的重點和難點,全市實施了數項大的農業科技專項工程,大大提高了主導產業的競爭力。僅在果品產業科技專項工程中,就攻克39項技術難題,新增效益近2億元。如今,天水農民每100元的收入中,就有24元來自果品。
在支撐農業發展中,農業科技自身“造血功能”也得到提高,開發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新成果。小麥抗銹育種、航天育種處于國內先進水平,部分研究國內領先。天水市僅擁有知識產權的小麥品種推廣面積就高達1000多萬畝,粗略估算,新增純收益達3.2億元以上。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轉化步伐也大大加快,創出以科技示范園區為中心點的推廣轉化方式。如今,遍布各縣區的52個科技園區,已成為天水市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的“輻射源”。

圖為天水市秦州區蘆筍產業基地 配圖:天水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