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特色文化大市建設

配圖:天水在線
天水市第四次黨代會以來,全市文化系統廣大干部職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圍繞全市中心工作,積極發揮和依托我市文化資源優勢,認真圍繞特色文化大市建設決策,積極穩妥地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進程,開創了全市文化繁榮的新局面。
2002年以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市全面啟動了特色文化大市建設,并將此項工作列入各縣區及文化局的主要工作日程。從項目建設入手,先后爭取投資1200余萬元對伏羲廟進行保護和維修;南宅子保護維修工程于2004年4月起正式實施并成功啟動了二期工程。加強了對紀信祠保護維修工程建設實施工作和天水博物館、天水民俗博物館的籌建工作力度。2004年8月前,對原市歌舞團秦州劇院進行了改造。指導完成了甘谷大像山、武山水簾洞摩崖浮雕等第五批國保單位保護前期規劃工作。籌資500余萬元完成24個鄉鎮文化站新建任務,改造和充實的文化站達123個,培訓文化專干175名,形成了覆蓋全市的文化基礎服務網絡。

文藝創作是文化工作第一要務。全市先后創作出《飛將雄風》、《甘谷辣椒紅》等一批歌舞、器樂節目,創排了《山里紅》、《黃河陣》等優秀戲目。我市秦腔演員袁丫丫獲全國秦腔旦角大賽四小名旦殊榮;《山里紅》獲全國秦腔第三屆藝術節優秀劇目獎,取得了建國以來我市在戲劇藝術事業中獲得的最高獎項,展示了天水藝術創作水準和表演實力。

今年以來我市圓滿完成了伏羲公祭大典,組織舉辦了隴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演,“天慶之夜”、“秦腔名家”明星演唱會,杜甫隴右詩(意)書畫展,第四屆海峽兩岸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等10余項文化活動,提高了天水的知名度和文化影響力。目前伏羲祭祀禮儀被國家公布列入全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張家川花兒會,清水道教音樂等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省政府列入全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對促進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宣傳天水豐富的歷史文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