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材料之一
甘肅省經濟社會發展概況
甘肅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2007年5月24日)
甘肅省位于中國西北部,地處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匯處,分屬黃河、長江、內陸河三大流域。全省總面積42.58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7位。現轄12個市、2個民族自治州,總人口2603.3萬人。省內現有55個民族成份,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8%。省會蘭州是西北重要的交通、通訊樞紐和商貿物流中心。
甘肅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的省份。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和黃帝相傳就誕生在甘肅,故有“羲軒桑梓”之稱。周人崛起于慶陽,秦人肇基于天水,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聞名中外的古絲綢之路在甘肅境內綿延1600多公里。歷史文化的沉淀和特色文化資源的挖掘,使甘肅逐步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敦煌文化、絲綢之路文化、黃河和伏羲文化、民族和民間民俗文化、戲劇舞臺藝術等文化品牌,《絲路花雨》、《大夢敦煌》、《敦煌樂舞》等一批既有甘肅特色又具有中國氣派的藝術精品,都曾引起了國內外的巨大反響。
甘肅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4個。敦煌“莫高窟”堪稱世界藝術寶庫,天水“麥積山石窟”被譽為東方雕塑館,夏河拉卜楞寺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宗主寺之一,武威白塔寺是西藏歸屬祖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天下雄關“嘉峪關”、“天下道教名山”崆峒山,以及早于半坡的秦安大地灣遺址、天水伏羲廟等都極具盛名。和政古動物化石群和永靖恐龍足印群堪稱世界瑰寶,武威出土的銅奔馬被作為中國的旅游標志。
甘肅是一個資源豐富、物產眾多的省份。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81種,其中保有儲量居全國第一位的有鎳、鈷、硒、鉑族金屬等11種,居全國前五位的有29種。尤其是金川的銅鎳礦,其規模居世界第三位。煤炭資源保有儲量89.2億噸,石油資源儲量12.4億噸,其中已探明儲量6716.1萬噸,天然氣探明儲量67.25億立方米。水能、風能、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水利理論蘊藏量1724萬千瓦,水能資源居全國第四位;可開發的風能裝機容量近2000萬千瓦,居全國第五位。核工業原料也具有一定的優勢。
甘肅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具有發展特色農業的有利條件,適宜發展優質玉米、馬鈴薯、釀酒葡萄、啤酒大麥、啤酒花、紫花苜蓿、瓜果蔬菜等特色農副產品。境內有各類喬灌木植物1000多種,野生動物650多種;草原面積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盛產肉、皮、毛、奶、羊絨等畜產品。甘肅是中國中藥材主產區之一,中草藥品種有9500多種,居全國第二位,其中野生藥材資源有1270多種,居全國第一位;當歸、甘草、大黃、黨參、黃芪、冬蟲草等藥材最為著名,其中“岷歸”、“紋黨”馳名中外。在西部大開發中,甘肅被國家確定為全國的蔬菜基地、花卉基地和中藥材基地。
甘肅具有較強科技教育實力和人才優勢。全省有各類科研機構1500多家,科技人員近7萬人,平均每萬人有27人,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普通高校34所,開展科技活動的專業院校14所;有精細石油化工中間體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重離子加速器、冰川凍土、干旱農業生態等12個國家和部屬重點實驗室;有色金屬、機電一體化、工業交通自動化、馬鈴薯等9個省級重點實驗室,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7個,基本覆蓋了全省支柱產業和優勢行業;在航天技術、生物制品、電子信息、草原生態和沙漠治理等領域具有全國領先水平。
甘肅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機械電子、電力煤炭、建筑建材、食品醫藥、輕工紡織等為主體的工業體系,是中國西部重要的化工、能源、原材料基地和重要工業核心區。有中國石油蘭州石化公司、金川集團有限公司、蘭州鋁業集團、白銀有色金屬集團有限公司、酒泉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華亭煤業集團、長城電器集團等一批大型骨干企業和蘭州、白銀、天水、嘉峪關、金昌等一批工礦城市。
甘肅地處中國東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的接合部,是西部地區唯一具有承東啟西、南拓北展區位優勢的省份。新亞歐大陸橋橫貫全境,是聯接亞太地區和亞歐地區的重要通道。以隴海、蘭新、包蘭、蘭青、青藏鐵路線為主干,聯接過境國道主干線25線、45線等公路和直達國內各大航空站的空中航線,形成了以蘭州為中心,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使甘肅成為西北地區鐵路、公路、航空兼備的綜合性交通樞紐。西蘭烏、京呼銀蘭、蘭西拉、蘭成四大國家主干光纜交匯于蘭州,是全國12大主干交通樞紐之一。6條出口公路已全部高等級化,在區域經濟發展和對外交流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近年來,甘肅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歷史機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發展抓項目、改革抓創新、和諧抓民生、保證抓黨建”的總體工作思路,大力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和開放帶動戰略,穩步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高度重視社會事業發展,不斷擴大改革開放,主要經濟指標均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06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2275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大口徑財政收入294.7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40.9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20億元,比上年增長16.5%;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17.5億元,比上年增長13.4%;進出口總值38.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5.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2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34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3%和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