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恢復公祭伏羲以來已舉辦18次
今年公祭大典正在緊張有序籌備之中

2006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配圖:天水在線)
今年天水伏羲公祭大典正在緊張籌備之中,近日,記者前往伏羲廟采訪時了解到,伏羲祭祀活動自秦漢起,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歷史,而天水祭祖經過800余年經久不息的代代傳承后,早已根植于老百姓心中———
天水伏羲祭祀由來已久
伏羲位列三皇之首,百王之先,自秦漢至明清都對伏羲欽崇有加,歷代祭祀。天水作為伏羲的誕生地,一直被推崇為伏羲的祭祀地,歷經2000余年的延續發展,對伏羲的祭祀已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和深厚文化內涵的祭祀典禮。
5月27日,記者在天水市伏羲廟采訪時了解到,經考證,人們對伏羲的祭祀始于秦早期。據《史記封禪書》載:秦文公十年,設祭祀伏羲之祀,祭祀時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一只,謂之“三牢”。西漢初年,繼承秦之郊祀制度。東漢沿用此制,明帝于立春之日在東郊祠廟祭祀伏羲(《后漢書祭祀志》)。兩漢而下,伏羲作為三皇之首,歷代無不舉祀。至北宋年間(960-1127年),即距今千年前,朝廷在天水卦臺山創建伏羲廟,始立廟祀。金章宗明昌年間(1190 -1196年),卦臺山祭祀伏羲始成規格,歷年祭祀,并三年一大祭。明代初,天水卦臺山被明廷列為伏羲的陵墓。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秦州創建伏羲廟。正德五年(1510年),伏羲祭祀中心由卦臺山移至秦州,而卦臺山則逐漸成為民祭場所。嘉靖二年,秦州伏羲廟祭祀活動逐漸正規化、制度化,祭祀進入極盛期,秦州伏羲廟成為全國性的規格最高的伏羲祭祀中心。到清代以后,對伏羲的祭祀,沿襲明代。清中期后,祭祀逐漸轉為民祭,此制一直沿襲至今。
1988年,時值龍年,伏羲氏以蛇、龍為圖騰崇拜,因而是龍的象征,被尊為龍祖,傳說農歷正月十三為龍的生日,天水市政府取其義,遂將此日確定為公祭伏羲大典的時間。1989年后,天水伏羲祭典活動發展為全國最大的公祭伏羲活動。2005年,公祭伏羲活動被提升為省級規格。據了解,恢復公祭以來,甘肅舉行伏羲公祭已18次,今年是第19屆。

民間祭祖百姓的盛事
清代,民間相傳正月十六是伏羲氏的誕辰,正祭日期遂改為正月十六。民間祭祀活動從正月十四開始,城鄉民眾前往進香;十五出榜文;十六正祭,同時上演廟戲,舉辦伏羲廟燈會。時至今日,天水每年仍然保留民祭和公祭兩種形式。民間祭祀伏羲氏的時間仍為正月十六,保留著清代的禮儀傳統。祭禮人數通常達數十萬人,成為天水及周邊地區民眾最主要的春節民俗文化活動。
每年正月十五晚上,天水市民就會扶老攜幼,紛紛前來伏羲廟朝拜祭伏羲。這些善男信女手持香蠟,祈求始祖能保佑一家老少來年幸福。正月十六這天,天水市民會自發集會祭奠“人宗爺”伏羲。長此以往,周而復始,經過數百年代代相傳,天水祭祖活動早已深深扎根于老百姓心中,成為他們一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大盛事。
天水伏羲祭典獲殊榮
5月27日,記者采訪天水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時了解到,2006年,我國批準了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81處和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18項,甘肅省在此前首批申報的5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除入選的16項以外,甘肅省組織專家論證后確定的再次參加申報第一批國家級代表作的9個項目中,甘肅天水伏羲廟祭祀禮儀通過最終評審。這是我省目前唯一入選的民俗禮儀類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天水作為“羲皇故里”,已成為祭拜“人文始祖”伏羲的圣地。天水已成為全國研究伏羲文化的中心。伏羲文化所具有的創造精神、奉獻精神、和合精神,在與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的結合中,呈現出新的生命力。
祭祖大典正在籌備之中
5月27日,記者就今年公祭伏羲大典的籌備情況采訪天水市博物館副館長高世華時了解到,今年的公祭伏羲大典場面莊重,規模宏大,內涵豐富。目前,在借鑒往年公祭活動的基礎上,已制定完成了《2007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活動方案》,同時已完成伏羲祭文和主持詞的撰寫,5月底上報省政府審定。其他各項工作正在緊張籌備之中。在新聞宣傳方面,天水市政府新聞辦主任楊彥東告訴記者,這次節會的宣傳,從中央媒體、境外媒體、省內媒體、市內媒體,包括網絡媒體,將形成多方位、多層次、高規格、立體式的宣傳報道氛圍。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節會期間,省電視臺決定對全國農民武術大賽開幕式和公祭伏羲大典進行現場直播、中央五套錄播,這將對提高天水的知名度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據了解,預計參加這次公祭大典的新聞媒體人員有300多人,這是天水舉辦公祭伏羲大典以來,新聞媒體參加報道人數最多的一次。
本報記者王蘭芳

伏羲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