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
天水市投資環境暨項目推介會致辭
中共天水市委副書記 天水市人民政府代市長 李文卿
(2008年4月5日于西安)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大家好!
四月的古城西安,春意盎然,賓客云集。值此第十二屆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隆重舉辦之際,我們在這里舉行天水市投資環境暨項目推介會。在此,我謹代表中共天水市委、天水市人民政府,向應邀蒞臨推介會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向長期關注和參與天水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親切的問候,并致以誠摯的謝意!
為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了規劃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的重大決策,“關中——天水經濟區”列為國家西部大開發三大跨行政區劃經濟區之一,充分表達了黨和國家對關中地區和天水市的重視、關心和支持。天水作為“關中——天水經濟區”六市一區中甘肅省唯一列入該經濟區的城市,對我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歷史性發展機遇,它對于進一步提升天水以裝備制造業為主的工業經濟實力、做大做強以深厚歷史文化為基礎的旅游文化產業、推動以特色農業為主的現代農業發展以及擴大對外開放、改善基礎設施條件、促進天水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了響應和貫徹黨中央、國務院規劃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的重大決策,進一步密切我市與關中地區各兄弟城市之間的聯系與溝通,增進外界對天水的了解,提高天水在外界的認知度,擴大天水與關中各城市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積極主動的推進“關中——天水經濟區”的建設,使我市更好地融入并服從服務于經濟區發展大局,實現優勢互補,區域良性互動,推進共同發展,在這里,我重點把天水的投資環境向各位作一介紹。
天水市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陜、甘、川三省交匯處,是古絲綢之路之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現轄秦州、麥積兩區和甘谷、武山、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總面積1.4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55萬。天水地處黃河與長江兩大水系的交匯處,素有“隴上江南”之美譽。
改革開放以來,天水市相繼創建為全國優秀旅游城市;2004CCTV“最具西北風情的西部名城”;三次被命名為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城市;兩次被命名為全國雙擁模范城市;連續三次榮獲全國“長安杯”獎、“全國社會治安優秀地、市”稱號;連續十年被評為全省社會治安良好地區,相繼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全省文明城市、全省衛生城市、甘肅省園林城市等稱號;優化資本結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農村黨員先進性教育、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城市等七項全國性試點工作先后在天水開展并取得實效。《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把天水列為國家數控機床及數字智能型儀器儀表、重型工程機械裝備制造業基地。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緊抓住發展第一要務不放松,大力實施工業強市、農業穩市、商貿活市、旅游富市、科教興市戰略,改革創新,銳意進取,推動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7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96.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較上年增長11.8%,其中第一產業35.8億元,增長8%;第二產業73.3億元,增長11.7%;第三產業87.1億元,增長13.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5.45億元,增長12.5%;財政收入22.76億元,增長22.3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1.86億元,增長40.3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4.09億元,增長15.9%;城鎮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319元,增加734元,增長9.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03元,增加138元,增長8.3%。

經過多年的改革和發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以下特點:
一是裝備制造業基礎良好。天水是國家老工業基地和西北重要的工業城市,是國家確定的全國數控機床及數字智能型儀器儀表、重型工程機械裝備制造業基地,也是甘肅省裝備制造業兩在聚集區之一。建國以來,在中央和省、市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工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發展先后經歷了50年代起步、60年代至70年代建設,改革開放以來較快發展三個階段,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機械制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為主導的裝備制造工業體系,成為天水工業經濟發展的優勢所在。特別是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把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為主的工業經濟放在突出位置,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措施,使天水裝備制造業有了長足的發展,擁有了一批研發能力、裝備水平、產品市場占有率居全國同行業前列的骨干企業。2007年限額以上裝備制造企業達到60戶,工業增加值、主管業務收入分別占全市限額以上工業企業的50%、67%。培植發展了“長城”電器、“星火”機床、風動工具、“海林”軸承等一批名牌產品。天水星火機床有限公司企業技術中心是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天水長城電器試驗研究所升格為國家高低壓電器質檢中心。以微電子、電器、機械加工、制藥等產業為核心的工業園區已形成規模。產業結構與周邊地區以能源為主的工業格局形成較強的互補性,具有較強的發展潛力。
二是旅游資源豐富。天水是全國優秀旅游城市,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遺產、美麗神奇的自然風光構成了天水得天獨厚的旅游景觀。面積215平方公里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名,景區內有被譽為“東方雕塑館”之稱的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麥積山石窟。國家《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把天水麥積山列入絲綢之路旅游區。境內有全國規模最大的明代建筑群伏羲廟和伏羲創畫八卦的遺址卦臺山,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圣地。全市現有文物保護單位245處,風景旅游小區47個,景點228處。天水已經成為中國西部著名的旅游勝地,發展旅游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三是特色農業優勢明顯。天水的土壤、氣候適宜多種作物生長,是我國北方最佳水果和蔬菜生產基地之一,也是西北首家航天育種基地。蘋果、花椒、辣椒、韭菜等果品和蔬菜產量高、品質優,特別是“花牛”蘋果在海內外市場享有盛譽。野生植物資源豐富,有林木資源2500多種,出產藥材、生漆等林副產品百余種。依托資源優勢,林果、畜牧、蔬菜三大支柱產業和中藥材、花卉等優勢產業已初具規模,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開辟了廣闊前景。
四是區位條件優越。天水是甘肅的東大門,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和新亞歐大陸橋上的重要城市之一,自古以來就是這一地區的經濟、文化、物流中心。隴海鐵路橫貫全境,310、316國道連接東西,寶天、天定高速公路相繼開工建設,是溝通陜西、四川、寧夏、甘肅四省區的交通樞紐。天水也是國務院啟動的關中——天水經濟最西端的重點發展城市,天水列為重點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重點發展高技術、裝備制造工業、航空航天工業、現代農業和特色旅游產業。天水是陜甘川寧蒙毗鄰地區經聯會四省十五方的發起方和常務執行主席,具有較強的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力、吸引力和帶動能力。
五是自然生態獨特。天水年平均降雨量600毫米。氣候溫潤,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境內黃土高原、秦嶺山地和山間河谷盆地并存,土質肥沃,植被豐茂,森林履蓋率達30%,小隴山、關山、秦嶺三大林區林地面積達1026萬畝,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之一。獨特的自然生態,為建設隴上最佳宜居環境城市創造了條件。
六是歷史文化資源豐厚。天水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文字記載史和2695年的建城史。1992年,江澤民同志視察天水時題詞“羲皇故里”,充分肯定了天水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秦早期文化、麥積山石窟文化和三國古戰場文化為代表的五大文化,構成了天水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
七是勞動力資源充足。天水是甘肅省人口最多的城市,占全省總人口的八分之一強,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48人。科研單位、大中專院校和職業技術教育比較集中,城市剩余勞動力多,勞動力培訓機制健全,綜合素質較高,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第三產業和勞務經濟,勞動力供給具有可靠保證。
與此同時,我們以建設“和諧天水、文明天水、富裕天水”為目標,大力實施“開放帶動”戰略,投資創業環境不斷優化。不斷加大道路、能源、供電、供水、通訊、綠化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全力打造天水經濟開發區創業主平臺,努力營造一個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硬件環境;堅持整頓規范市場秩序,打造“誠信天水”;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千方百計為企業降低用地、用電、用水、用工等商務成本,努力營造吸引力大、競爭力強的政策環境;建成了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對重點項目和重點企業建立綠色通道,全程跟蹤服務,努力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山高招來云外客,筑巢引得鳳凰棲”,目前,一大批知名優勢企業相繼落戶天水。天水正以其低廉的商務成本,優越的創業環境,舒適的人居環境,成為廣大客商投資興業的一方熱土,八方人士創業的優良平臺。
立足基本市情,面臨新的發展形勢,天水市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發展的基本思路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圍繞五大目標(建設西部裝備制造業聚集城市、區域現代物流中心城市、甘肅省優質綠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城市、西北最佳宜居環境城市、國家重點旅游城市),搶抓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歷史機遇,發揮六大優勢(交通區位、制造加工業、特色農業、自然生態、歷史文化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實施五大戰略(工業強市、農業穩市、商貿活市、旅游富市、科教興市),突出四大重點(發展抓項目、改革抓創新、小康抓“三農”、和諧抓民生),加強三大建設(城市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城鎮化),培育三大主導產業(裝備制造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商貿旅游服務業),促進全市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把天水市建設成為“關中—天水經濟區”特色鮮明的經濟文化大市。

按照這一思路,重點從六個方面發展天水經濟,提升綜合競爭能力。
第一,發揮裝備制造業優勢,提升區域工業競爭力。一要加快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抓住國家把天水列為重點裝備制造業基地、 “關中—天水經濟區”和部分資源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加速向中西部轉移的機遇,用產業集群的理念謀劃、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培育優勢產品,做強優勢企業,重點發展裝備制造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培育壯大中小企業,增強配套服務能力,延長產業鏈條,形成配套聯動的產業集群。二要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謀劃一批能夠顯著提升經濟實力的重大產業項目和能源資源開發項目、旅游及現代服務業項目、城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社會公用事業項目,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完善市場化、社會化、多元化的項目投融資機制。加快各縣區工業園區建設,完善提高工業園區整體功能,充分發揮園區的產業培育、聚集、孵化和輻射作用。三要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加快推進以股份制為方向的改革,再造機制體制新優勢,推動企業走出困境。四是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全面貫徹落實各級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全方位營造寬松環境,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使“十一五”成為非公有制經濟大發展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