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尋找什么?
潘石屹博客

回到家鄉學校(配圖:天水在線)
自從出版了《我用一生去尋找》這本書后,總有人問我,你在尋找什么?找到了沒有?
我到底在尋找著什么?這次因為我們的SOHO中國基金會準備在甘肅災區建學校,我們幾個人去實地了解情況,我又回到了老家天水。此行把我的思緒拉回到了童年。童年的我生活在偏僻的大山里,沒有電,沒有電燈,沒有各種電動機旋轉帶來的噪音。寧靜,是這座小山村的特點。這個小山村座落在渭河邊上,渭河對面的小鎮在我小時候就通了電,夜晚遠遠望去有星星點點的電燈發出的光。多少個夜晚除了數天上的星星,聽媽媽講月亮的故事,還可以隔河看到對面小鎮的燈光。
偶爾去一趟縣城,最吸引我的也是燈光,燈光是城市和鄉村最大的區別。燈光把縣城的夜晚照得和白天一樣,沒有了黑暗帶來的恐懼。受光吸引,我心中一直盼望著電能夠早一天通到我們的山村,盼望著光明早一天來到我們的村子。

(回到老家的感覺真好)
今天,村里早通上電了,電燈亮了,各種電動機帶著各種頻率的噪音在不停地旋轉。聽村上的人說,寶雞到天水的高速公路大約在2009年就開通了,高速公路從我家門口經過,偏僻的山村也不再偏僻了。
我的祖先們要走出大山很不容易,那是一大片連綿不絕的秦嶺山脈,火車要穿越上百個山洞才能出來。我們這里的人們最向往的是陜西“八百里秦川”,我十五歲那年穿過秦嶺走到西安西邊的寶雞時,一眼望去,沒有大山遮擋的開闊視野讓我心中涌起一種異樣的感覺,這種異樣的感覺一直留在我的記憶里。“八百里秦川”是富裕、開闊、知識、文明的象征。家里的親人鼓勵我走出山坳坳里的小天地,到山外面更廣闊的地方去,我艱難地走出來了,去尋找著親人們和自己的夢想。一直在走,一直在尋找,走出了秦嶺山脈,走進了陜西的“八百里秦川”,走進了大都市北京。然后又走過了亞洲的一些國家,美洲和歐洲的一些國家。用上蒼在基因中賦予我們的方向和目標,用好奇的目光在世界各地不斷尋找,尋找知識、文明、財富。尋找到了許多,但也有許多沒有找到,尋找還在繼續。
受知識之光,智慧之光,美之光的吸引,發現我尋找的東西就在自己的心里。

沒有找到是因為有各種世俗的帷幕和噪音影響,美和智慧像電燈發出的光一樣,也是一種光,一種心靈之光。但智慧與美常常被世俗的塵土遮蔽。美的音樂、美的風景、美的相貌一直在吸引著我,美在哪里?智慧在哪里?在優美的文字中,在精密的數學模型中,在大自然中,在人的品德中。尋找其實就是要擦拭掉蒙在智慧和美上的世俗的“塵土”。古人其實早已經說明了這道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