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愛同行
——記參加抗震救災的天水市青年志愿者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家住我市秦州區聚寶盆社區的退伍軍人余濱來到團市委注冊成為一個光榮的中國青年志愿者,他奔赴四川災區參加了16天的救援工作。回到天水后,他把自己在災區的親身經歷告訴周圍的朋友并感動了每一個人,經團市委同意,他很快組建起了一支災后重建青年志愿者服務隊,為我市的災后重建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余濱是我市14000名注冊青年志愿者中的一名杰出代表,其實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全市廣大青年志愿者立即投入到抗震救災的活動之中,他們與受災群眾心手相連傳播人間真情,譜寫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志愿者之歌。在各級團組織和各級志愿者服務站(隊)的統一組織下,根據行業特點和群眾實際需要,全市迅速組建了醫療衛生、獻血、公路搶修、物資轉運、心理咨詢等5方面的20支志愿者隊伍,深入全市兩區五縣及隴南開展抗震救災工作,參與人數達2800多人。
面對災難,青年志愿者沒有一個退卻的,他們想的只是如何為災區的群眾多做一點事情。天水公路總段團委在組織赴隴南參加抗震保暢工作時,清水管理段紅堡養管站職工姚愛軍、姚愛德兄弟要求參加,考慮到他們的家庭情況,單位只允許去一個人,在兄弟倆一再請求下,最后還是安排他們一起去了隴南。在搶修現場,他倆不怕苦、不怕累,為災區人民排憂解難,但卻絲毫沒有考慮自己的安危。天水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是我市第一批注冊青年志愿者的單位,早在2003年他們單位的49名青年就全部注冊,近年來他們利用自己的專業所長開展了一系列志愿活動,特別是他們與羅玉小區的28名老人開展的長期結對助殘助老活動,受到社會的廣泛好評。在這次抗震救災中,他們承擔起災后防疫的任務,在一個月的時間里,志愿者們積極宣傳防病知識,幫助群眾搭建帳篷和簡易房,先后出動356人(次),噴灑消毒劑達14萬平方米。疾控中心青年志愿者石秀清不辭辛勞,一連5天冒著酷暑,身背數十公斤重的噴霧器,徒步穿行在大街小巷,共完成消毒點620個(次),他還深入群眾帳篷,給予群眾精神疏導和心理干預,耐心講解抗震防震的有關科學知識。
汶川大地震波及我省,隴南市成為重災區,天水作為出入隴南的門戶,必須要保證救災物資能在第一時間送抵隴南。團市委組建了以本單位干部為主的15名青年志愿者搬運隊,在抗震救災的關鍵日子里吃住在火車站,托運物資的火車一進站便立即投入工作,隊員們在押運途中經常碰到山上石頭掉落等危險。正是他們無私的奉獻保證了把貴州團省委、內蒙古團區委、深圳團市委和團中央托運的1000多件救災物資的搬運任務圓滿完成,使救災物資及時送到了隴南災民手中。
在抗震救災工作逐漸轉入災后重建階段后,團市委組建了近百支抗震宣傳志愿者小分隊、志愿者科技支農服務小分隊、志愿者心理咨詢等小分隊。在為期兩個月的時間里,面向兩區五縣集中開展災區青少年心理調試、“手拉手”結對災區幫扶項目等各類志愿幫扶活動。在甘谷縣謝家灣鄉趙家窯村,志愿者入戶了解災情,慰問受災群眾,為5戶重災戶送去了慰問品和救災物質,排除了3處險情,對需重建的47戶深入宣傳有關政策要求,幫助他們制定重建計劃,向該村捐贈價值35000元的衣服600套(件),為該村學校捐贈了價值4000多元的圖書。在中秋、國慶“雙節”到來之際,青年志愿者災后重建“三下鄉”服務隊在秦州、麥積、清水等縣區開展了服務活動,所到之處,他們精彩的文藝演出及送醫送畫送科技知識等活動受到廣大災區群眾的熱烈歡迎。
近日,團市委對在抗震救災中表現突出的26名青年志愿者進行了表彰。他們只是參加抗震救災的幾千名志愿者的縮影,而許多青年志愿者并不愿意接受表彰,他們覺得做的都是自己應該做的事,其實他們早已把志愿者“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精神融入到了自己的工作生活之中。他們的美好追求就是讓我們每個人能夠“與愛同行”。“與愛同行”使青年志愿者身上閃爍著不同反響的青春魅力,也使他們的生活更加充實而豐富。
青年志愿者行動在繼續。正像志愿者余濱期望的那樣:“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力量”。 (團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