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金祥率團赴西安參加第三屆“大關中發展論壇”

第三屆“大關中發展論壇”于5月21日-22日在西安舉行。天水市委常委、副市長柴金祥率團參加了論壇并做了大會發言。本屆論壇對促進城際聯動發展合作,產業互補、促進市場一體化,有著積極的意義。

論壇邀請了成都、重慶等城市政府有關部門,陜西省屬各地市政府、重點區縣政府有關部門和甘肅天水、平涼、慶陽等市政府有關的領導、專家以及高新技術、能源化工、裝備制造業、綠化農業、商貿物流、金融投資、文化旅游、房地產等優勢產業企業負責人參加,就如何推動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聯合重慶、成都經濟圈,大西北與西南聯手,共同打造中國“第四增長極”,實現經濟增長、城際互動協作發展、壯大區域經濟,加快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合作發展等方面進行了研討。
大關中發展論壇已成功舉辦兩屆。首屆論壇于2007年7月成功舉行,大會一致通過了《建設大西安、整合大關中、帶動大西北》倡議書。2008年4月第二屆大關中發展論壇成功召開,論壇以“構筑關中—天水經濟戰略高地,編制好關中—天水經濟區綜合規劃,發揮大關中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為主題,為編制經濟區規劃提供了積極的建議。大關中發展論壇已成為陜甘兩省在城市發展、產業發展、跨區域合作交流,研究促進西部城市群建設合作發展的重要平臺,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和周邊省市各級政府的重視。

柴金祥在大會發言時重點介紹了天水市在“關中—天水經濟”規劃建設以來所做的工作、天水發展的戰略構想以及規劃建設的重大項目和加強合作的重大舉措。與會代表對天水市在“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建設中的做法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對天水的發展寄予了更高的期望,也對天水市在“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中的作用給予了充分肯定。大會一直認為經濟區建設涉及的省市和地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發揮優勢,加強合作,加快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調整,壯大區域經濟,將“關中—天水經濟區”打造為我國中西部經濟發達、產業密集、最具活力的經濟區。

相關新聞:
第三屆大關中發展論壇開幕 討論西三角經濟圈
西部網訊 昨天上午,第三屆"大關中發展論壇"在西安開幕。在為期兩天的時間里,與會代表將就"發揮城際聯動作用,積極構建西三角經濟圈"為主題,圍繞構建西三角經濟圈,西三角經濟圈對大關中經濟區的機遇和挑戰等問題進行探討。
今年是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第10年。作為西部開發的橋頭堡,我省的大關中戰略舉足輕重,可以說,西安融入國家東西部發展的速度和戰略直接影響著西南和西北地區。經過前兩屆大關中發展論壇的舉辦,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之外的第四個經濟新聲帶--西三角經濟圈的構建越發引起了社會的重視。在西三角經濟圈中,大關中戰略尤為顯得重要。在加快經濟圈一體化進程中,論壇組委會將自覺融合、積極參與,繼續把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作為特色城市擴大開放和實現率先突破發展的重要舉措,積極拓寬經濟合作交流的范圍和空間,致力于形成區域內資源共享、市場共建、產業共興的新格局,在促進城際聯動發展合作,產業互補,市場一體化等多個方面有著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
開幕儀式上,副省長吳登昌充分肯定了前兩屆大關中論壇對陜西及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
吳登昌:謀劃構建西三角經濟區是事關國家經濟戰略支撐的重要舉措。中央領導對西三角經濟區的看法也是一致的,西安、成都、重慶三個城市為支點,構建形成西部大開發的脊梁,很快就形成了共識。陜西的發展積具潛力,對西南、西北的發展有很強的促進作用,同時更需要加強與兩大區域的合作。
為推動以西安市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聯合重慶、成都經濟圈,大西北與大西南聯手,共同打造中國"第四增長極",實現經濟增長、城際互動協作發展、壯大區域經濟,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合作發展等方面的發展,本屆論壇邀請了成都、重慶等城市政府有關部門,陜西省屬各地市政府、重點區縣政府有關部門和甘肅天水、平涼、慶陽等市政府有關部門,包括發改委、研究室、城市規劃建設、商務、交通、旅游、環保、農林業等有關部門領導、專家以及高新技術、能源化工、裝備制造業、綠色農業、商貿物流、金融投資、文化旅游、房地產等優勢產業企業負責人參加。
論壇期間,各方代表將集中推介各城市推薦的重點合作項目。其中,如何促進關中、天水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的互動發展是最為熱門的話題,如果這兩個經濟區的內部構架得到完善,那么,西三角經濟圈的快速合攏就有了堅實的支點。(供稿:陜西人民廣播電臺都市廣播 記者 趙子飛)
陜西提出西安、重慶、成都、隴東“一日經濟圈”

西安、重慶、成都、隴東有可能被劃為“一日經濟圈”。
在昨日召開的第三屆大關中發展論壇上,副省長吳登昌提出了在“西三角經濟圈”之下促進關中—天水經濟區與成渝經濟區互動發展的新概念。
由省決策咨詢委員會、省政府研究室、省社會科學院、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主辦的本屆論壇以“發揮城際聯動作用,積極構建西三角經濟圈”為主題。
陜甘川渝“一日經濟圈”完善“西三角經濟圈”概念
吳登昌認為,“一日經濟圈”對于老百姓來說,不但在出行上更便捷,所涉及到的四省市間的旅游景點也有可能形成一種“快速通道”,在信息平臺搭建、人力資源共享方面都能給四地老百姓帶來極大的實惠。“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推進器,而對于西部地區來說,加強區域合作迫在眉睫。加快建立跨省市的經濟圈,帶動整個西部經濟快速崛起,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需要陜甘川渝的密切合作。
陜甘川渝“一日經濟圈”概念的提出,是因為陜甘川渝均是西部重要的省市,能源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城市化發展潛力大,農業生產條件好,是為了西部大開發的需要,進一步落實關中—天水經濟區的規劃,發展和完善“西三角經濟圈”的概念。
“‘西三角經濟圈’關鍵要把概念做實”
“西三角經濟圈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但關鍵要把概念做實。”西安市副市長楊廣信昨日發言時表示。
早在今年“兩會”期間,大家就對“西三角經濟圈”概念有了充分的認識,包括在昨日的論壇上,來自四川、甘肅、陜西等地的官員和學者對此都紛紛看好,但鮮見具體的行動。
為此,楊廣信表示做實“西三角”,在區域合作中,最重要的是相互信任、溝通和理解。在規劃上,不能產生惡性競爭,既要有分工,也要有合作,要聯合做好區域發展規劃,突出各自特點,在區域內實現優勢資源互補,合理分工,聯動發展。
“西咸一體化要實現全面的一體化”
陜西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會長、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寶通堅定地認為:“要打造西三角經濟區,西咸必須真正意義上實現一體化,向新疆學,向成都、重慶學,向武漢學,要相應地調整行政區劃。”
他認為,在“西三角經濟區”的概念下,西安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雖然西安是大西北的龍頭、亞歐大陸橋的心臟,一旦“西三角經濟圈”成立,將形成重慶、成都和西安“三駕馬車”在西部地區并進齊驅的發展態勢。
就現狀而言,西安與重慶、成都比,人口較少,實力較弱。張寶通還打了個比喻:“以現有條件,在西三角中,重慶、成都是柱子,西安僅是竹竿。如果再不搞西咸一體化,再不搞大西安,重慶、成都都變成了‘大騾子’,我們依舊是‘小毛驢’”,將會失去西三角中應有的平衡與穩定。
“西三角經濟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網友lwz197410認為:由童話到現實,“西三角經濟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任重道遠。
“西三角經濟圈”的提出展示了一幅美麗的發展藍圖。但就目前現狀而言,甚至連“紙上談兵”都還談不上。要把這樣“街談巷議”的提案變成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絕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川、陜、渝三省市傾注最大的熱情和最大的誠意,才能得到國家的支持,才能將“西三角經濟圈”從一個提案變為國家經濟戰略的需要,從而實現“第四極”的夢想,失去任何一方的誠意,“西三角”都將只是“獨角戲”,只是一個肥皂泡而已。本報記者劉兢苗波
西安重慶成都隴東一日經濟圈
陜甘川渝均是西部重要的省市,能源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城市化發展潛力大,農業生產條件好。提出西安、重慶、成都、隴東“一日經濟圈”概念,是西部大開發的需要,是進一步落實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的需要,是發展和完善“西三角經濟圈”概念的需要。
關中—天水經濟區
關中—天水經濟區范圍包括陜西的西安、咸陽、渭南、銅川、寶雞、楊凌5市1區和甘肅省天水市,總面積6.96萬平方公里。規劃編制時間表近期到2020年,遠期規劃為2040年。
關中—天水經濟區的總體目標定位是:建設成為西部及北方內陸地區的“開放開發龍頭地區”,“以高科技為先導的先進制造業集中地,以旅游、物流、金融、文化為主的現代服務業集中地,以現代科教為支撐的創新型地區,領先的城鎮化和城鄉協調發展地區,綜合型經濟核心區,全國綜合改革試驗示范區”。農業方面,要建成全國重要的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果業、畜牧業基地,建成全國農業示范基地和航天育種基地。經濟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長,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500元。
西三角經濟圈
“西三角經濟圈”的全稱是“西部川陜渝金三角”,包括重慶經濟圈、成都經濟圈、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總面積22萬平方公里,人口1.18億,包含47座城市。
“西三角經濟圈”的提出和打造,不但為國家確定的重慶發展戰略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動力,而且也為中國第四增長極的構筑創造了條件,打下了基礎。
西咸一體化
西安和咸陽兩座城市直線距離僅為25公里,2002年12月28日在西安簽訂的西安咸陽經濟一體化協議,啟動了兩市一體化發展戰略工程。隨后,兩市編制了《西咸經濟一體化社會發展規劃》,將按照“規劃同籌、交通同網、信息同享、市場同體、產業同布、科教同興、旅游同線、環境同治”的“八同”思路,最終實現“城市一體化、經濟一體化、交通一體化和環保一體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