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滿新校園
——天水市中小學災后重建紀實

(配圖:天水在線)
5月6日清晨,旭日升起,在天水市弘慈小學的操場上,學生們穿著校服,佩戴紅領巾,在這里舉行升國旗儀式,一張張稚嫩的笑臉在這個新建的校園綻放。
在“5·12”大地震中,天水市秦州區(qū)皂郊鎮(zhèn)楊集小學校舍橫梁斷裂、墻體傾斜,260名學生搬進了帳篷教室。北京市廣濟寺演覺大和尚愛心援助,出資90萬元,5個月的時間就地重建了這所學校。今年3月,學生們走進了教室明亮、操場平整、設備齊全的新校園,新學校更名為“弘慈小學”。這個學區(qū)也成為天水農村示范性學校和校園災后重建的樣板工程。
和楊集小學一樣,天水市2791所中小學中有1802所學校校舍在地震中不同程度受損,受損面積116萬多平方米,初步估算完成受災學校校舍的維修加固和重建需資金41億多元。
一年的災后重建,一所所美麗校園在廢墟中崛起。天水市校舍重建已完成投資2.85億元,維修項目70個,建筑面積27.75萬平方米,已開工重建項目521個,建筑面積40.3萬平方米,其中竣工310所,主體施工136所,基礎施工50所,完成建筑面積21萬平方米,中小學災后重建取得階段性成果。

清水縣郭川鄉(xiāng)青蓮附中在地震中校舍嚴重受損。5月7日,當記者來到這所學校時,只見新建的雙面三層框架結構綜合教學樓已經建成,師生們正在忙著打掃衛(wèi)生。校長金東林向記者介紹了學校恢復重建中的感人事跡,他說,地震發(fā)生后,學校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幫助,中國紅十字會捐助199.92萬元,中央災后重建資金182萬元。
重建不是簡單的復制,要充分利用災后重建的契機,整合資金、師資、土地資源。天水市在學校重建中堅持當前與著眼長遠相結合、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相結合、與擴大校園面積相結合、與整治校園周邊環(huán)境相結合、與各類項目實施相結合的原則。
在秦安縣興國四小災后重建的工地上,建筑面積6553平方米的3棟教學樓已完成主體工程。新建的興國四小是在原二小、四小的基礎上整合規(guī)劃的,現(xiàn)四小校園面積擴大到30畝。校長蔡啟元介紹說,爭取在今年6月底主體工程全部竣工,秋季開學可以保證全校2300多名師生搬入寬敞明亮的新教學樓上課。他說,新建的興國四小建成后可容納小學36個班、初中18個班、總共54個班,在校學生可達2800人,成為全縣教學條件最好、師資力量最強、學校環(huán)境最美的完全小學。

學校重建,質量為先。走進新華門小學教學樓的建設工地,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緊張有序地施工,校長田青告訴記者,地震中兩棟教學樓受損后成為危樓。在省、市領導的重視下,全球最大的鋼鐵公司——安賽樂·米塔爾有限公司聞訊后,為學校援建一棟建筑面積6168平方米的鋼結構、綠色環(huán)保、安全舒適的綜合教學樓。工程自去年10月施工以來,目前已經完成地基建設,開始鋼結構安裝,預計將在今年8月投入使用。田青說,學校重建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在重建工程啟動時,天水超高壓輸變電有限責任公司經理王小舉得知工地需要一個專用變壓器,便立即組織公司員工安裝了變壓器,保證了工程用電,公司全體職工還向學校捐款2萬元。

愛滿校園。去年6月14日晚,天水市秦州區(qū)舉行為中小學災后重建捐款晚會,募集捐款262萬元。天水市政協(xié)機關及全體委員捐資90余萬元捐建了秦州區(qū)西口鎮(zhèn)王家門愛心小學,去年9月25日新校落成。中國SOHO基金會董事長潘石屹配合在天水市實施“兒童美德工程”,投資183萬元,為10所農村小學援建水沖式廁所,培養(yǎng)了農村小學生講衛(wèi)生、講文明的良好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