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任務 突出重點
全力推動天水農業跨越式科學發展
——關于加快天水農業發展的思考之二
中共天水市委副書記 張應華

天水是一個農業大市,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對于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實施“農業穩市”戰略,提高一個認識,圍繞一個目標,突出六個重點,深化三項改革,抓好五項工作,努力實現天水農業跨越式科學發展。
提高一個認識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天水地處秦嶺西段、渭水中游,屬于黃土高原梁峁溝壑區,山多川少,人多地少,旱多雨少,農業立地條件差,自然災害頻繁,靠天吃飯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些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認真實施“農業穩市”戰略,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加大農業投入,改善基礎條件,發展優勢產業,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實現了由基本解決溫飽向全面建設小康邁進的歷史性跨越。但是,目前我市農業農村發展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階段,還存在農業基礎薄弱、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農業產業化程度低、農村市場體系不完善、農村貧困面大、農民增收困難等一些突出問題,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任務仍然很艱巨。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連續出臺了6個中央1號文件,特別是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農村改革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新形勢下“三農”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切實增強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堅持解放思想,不斷轉變觀念,積極探索,大膽實踐,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抓好全市農業和農村工作。

圍繞一個目標 抓好農業和農村工作,必須從我市農業發展實際出發,深入分析現實基礎和發展潛力、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提出切實可行的目標任務。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把握農業發展的新形勢,適應農村改革的新要求,抓住時機、乘勢而上,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使農業基礎地位更加鞏固,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經濟實力顯著增強,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實現天水農業跨越式科學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實現“五個大幅度”:一是農業總產值有大幅度提高。到2012年,全市農業總產值力爭達到125億元,年均增長15%以上;正常年景糧食產量穩定在100萬噸以上,全市糧食基本實現自給。二是農民人均純收入有大幅度增加。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8年的2148元增加到2012年的3606元,2013年力爭達到2007年的全國平均水平4140元,年均增長14.87%。三是農村貧困人口有大幅度減少。到2012年,農村貧困人口由目前的54.86萬人減少到34.66萬人,農村貧困面由目前的17.9%下降到11.3 %。四是農村基礎設施有大幅度改善。到2012年,基本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基本實現鄉鎮通瀝青(水泥)路、建制村通公路,每個縣區至少建成一個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五是農業產業化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到2012年,畜牧、林果、蔬菜三大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80%以上,農民收入的40%來自于主導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

突出六個重點 農村是個大社會,農業是個大產業。農業和農村經濟涵蓋農林牧副漁各個領域、各個產業,涉及種養加、產供銷和貿工農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我們必須堅持用工業化的理念和大農業的思路抓農業,既統籌謀劃、整體推進,又抓住關鍵、突出重點。一是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戰略決策,也是西部欠發達地區加快農業農村發展的重大機遇。我們要堅持以新農村建設統攬農業和農村工作全局,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以“百村示范、千村推進”為載體,科學規劃,精心組織,突出重點,探索創新,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要把規劃編制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按照《天水市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以省級試點村和市級示范村、推進村為重點,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科學編制村莊規劃和產業規劃,使新農村建設有章可循。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城郊川道等經濟條件較好的村,要適度超前,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實現率先突破;邊遠山區等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村,要從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入手,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深入開展“三清五改”活動,著力解決“臟、亂、差”等問題,力求在村容村貌上有較大改觀。二是堅持抓好糧食生產。近年來,雖然我市糧食產量穩定增加,2008年糧食總產達103.36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人均占有糧食337.42公斤,但比國家標準400公斤少62.58公斤,仍屬于缺糧市,達到糧食穩定自給還有一定差距。我市是全省農業大市和人口大市,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堅持“穩定面積、依靠科技、提高單產、增加總產”的基本思路,認真實施種子、植保、沃土、地膜增糧“四大工程”和“科技增糧行動計劃”,積極調整和優化種植結構,大力推廣玉米全膜雙壟溝播和小麥全膜穴播為主的旱作農業技術,努力實現糧食生產穩定增長、區域動態平衡。三是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天水氣候生態環境較好,農林特產資源豐富,河谷川道區農業較為發達,畜牧、果品、蔬菜三大主導產業優勢明顯。我們要充分發揮我市物產、氣候等方面的優勢,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要圍繞“南林、北果、東牧、西菜”的產業發展布局,根據各縣區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繼續在張川、清水重點發展草食畜牧業,甘谷、武山重點發展蔬菜產業,秦州、麥積、秦安重點發展果品產業,建設各具特色的產業帶。要堅持規;l展,加強農產品基地建設,壯大特色產業規模。畜牧業在鞏固農戶分散養殖的基礎上,積極發展規模養殖,力爭2012年畜禽總量達到2378萬頭(只);果品業要擴大規模、提高質量,力爭2012年以花牛蘋果為主的優質果園面積達到300萬畝;蔬菜產業要加快發展塑料大棚、日光溫室等設施蔬菜生產,力爭2012年蔬菜面積達到100萬畝以上。要堅持產業化經營,利用2—3年時間,在全市重點扶持發展100戶骨干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力爭50%以上的農戶進入各類農民合作組織。要堅持標準化生產,抓好名優特農產品產地認定和品牌認證,做大做強具有地域特色的花牛蘋果、秦安蜜桃、秦安花椒、下曲葡萄、清水核桃、天萃大櫻桃等品牌產品,提高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四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長期以來,我市農民收入低、增長緩慢,2008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148元,較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分別低2613元和532元,在全省處于第10位。我們要認真實施促進農民增收“六大工程”,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加快發展高效農業,切實把產業規模優勢、產品品牌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要積極拓展非農產業增收空間,充分發揮我市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提高勞務輸轉的組織化程度,加快勞務輸轉由分散型向組織型、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切實把勞務經濟培育成農民增收的主渠道和大產業。同時,按照國家新的扶貧標準,我市現有貧困人口54.86萬人,扶貧攻堅的任務更加艱巨。要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實施“一體兩翼”扶貧戰略,抓好連片開發和整村推進工作,加大城市對農村的幫扶力度,加快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步伐。五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基本條件,不僅是廣大農民群眾的強烈愿望和迫切要求,也是我們欠發達地區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針對我市農業基本條件差、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欠帳較大的實際,我們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認真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搶抓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機遇,加快鄉村道路、安全飲水以及電力、水利、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要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積極爭取實施渭河流域綜合治理、引洮二期供水工程、高橋頭水庫等重大水利項目,力爭四年興修100萬畝梯田、三年解決100萬人的農村飲水問題,切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要認真抓好災后重建工作,積極實施農村抗震安居工程,力爭用三至五年時間改造一批農村危舊住房,努力消除農村土坯房,改善農村群眾居住條件,提高抗震減災能力。要認真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抓好天然林保護二期、三北五期、中德合作造林和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快實施公路沿線和重點旅游鄉村綠化項目,加強對地膜進行回收利用,解決好農村白色污染問題,不斷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要抓住我市被列為全國循環農業示范市的良好機遇,積極發展循環農業,推廣節水灌溉等節約型農業技術,加強農村沼氣建設,推進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積極構建循環農業產業鏈,走種養業相互促進、良性循環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子。六是全面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社會事業,是改變農村面貌,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民生活的重要方面。針對我市經濟實力較差、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的實際,我們要圍繞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重視發展社會事業。要全面落實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調整優化農村教育布局,切實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加強農村醫療衛生設施建設,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健全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加強鄉鎮文化站、農家書屋等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認真落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農村“五!惫B制度,提高農村社會保障和服務水平。要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推進基層民主法制建設,抓好基層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暢通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渠道,及時解決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為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深化三項改革 農業的發展得益于改革,今后的發展仍要依靠改革。當前,面對農業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我們要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各項改革,著力解決影響我市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推動農業農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一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要求,也是提高農業規模效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現實途徑。要認真落實《天水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實施辦法》,在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鼓勵農戶通過轉包、轉讓、租賃、入股、聯營等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實現適度規模經營,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二是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認真總結清水縣集體林權改革試點經驗,全面推進我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按照省上的統一部署,用兩年時間基本完成主體改革任務。要以明晰產權為核心,在堅持集體林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將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落實到戶,確立農民經營主體地位,積極推進公益林補償、林權抵押等配套改革,逐步形成集體林業的良性發展機制,實現資源增長、農民增收、生態良好、林區和諧的目標。三是加快農村綜合改革。要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培養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引導和支持各類金融機構將業務范圍向農村延伸,讓更多的資金流向農村,著力解決龍頭企業發展和農民創業融資難、貸款難的問題。要積極推進農村擔保方式創新,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業和銀行多方參與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加快發展農村政策性保險,提高農業抗御風險能力。同時,繼續推進鄉鎮機構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化解鄉村債務,實施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