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人物:胡雯,女,1987年出生,天水市秦州區人,下肢三度殘疾。她是上海世博會生命陽光館12名殘疾人志愿者中,唯一一名來自上海以外地區的殘疾人志愿者。
5月3日,只身赴滬的23歲姑娘胡雯在生命陽光館接受了本報記者獨家采訪。
圓夢世博
生命陽光館是上海世博會設立的一個殘疾人館,所展示的主題是“消除歧視、擺脫貧窮、關愛生命、共享陽光”,也是世博會160年歷史上首次設立此類展館。在生命陽光館,胡雯擔任的是序廳講解員,負責在館口向剛剛入館的游客介紹該館的基本情況。
5月3日上午,記者看到胡雯時,坐在輪椅上的她正在同另一位志愿者一起用口語和手語向游客們作介紹。胡雯身著一套整潔的淡淡的淺藍色套裝,清秀的臉上露出的燦爛笑容讓她顯得十分陽光。
生命陽光館宣傳活動組的黃彥偉對記者說,胡雯在世博會上表現得相當優秀,待人很熱情,工作特別認真,責任心很強。“她坐著輪椅熱情地幫清潔人員打掃地上的雜物,趕在開園前給游客創造一個干凈整潔的游覽環境。”
黃彥偉說,為了能加深游客對殘疾人的關注和理解,同時展示殘疾人全新的精神面貌,生命陽光館選拔了12名優秀的殘疾人與其他志愿者一同服務。考慮到許多殘疾人可能不便長途跋涉,因此選拔對象主要為上海地區的殘疾人,外省市的最終只選了一位,她就是來自甘肅天水的胡雯。
幾分鐘后,胡雯完成了一撥游客的接待工作。見到家鄉的記者,胡雯顯得十分高興,開心地和記者聊了起來,并講述了她一波三折的參博經歷。早在去年12月底,她從網上得知上海世博會要招募殘疾人志愿者,便通過天水市殘聯報了名,今年2月底接到面試通知,組委會同意腿殘疾的胡雯通過網絡將自己的視頻介紹發至上海,這個好消息令胡雯激動萬分,就這樣,胡雯又向世博會走近了一步。此后胡雯日夜都在等待著,“好幾次,都夢到自己來到了世博園”。
3月7日,是胡雯今生難以忘懷的一天,她夢寐以求、期待了很久的好消息傳來,她被錄取了,成為世博會生命陽光館全國唯一一位非上海本地的殘疾人志愿者。
一絲不茍
胡雯前往上海的時間非常緊張,3月7日接到通知,3月9日就得趕到上海。在簡單收拾了行李后胡雯馬上動身,先乘汽車趕赴西安,隨后由西安乘機飛抵上海。到達上海的第二天,胡雯就投入到世博會志愿者的培訓之中了。除了普通話要標準外,世博會殘疾人志愿者還需一定的英語表達能力。胡雯畢業于甘肅省中醫學校,中專學歷的她英語水平有限,而且許多單詞已經遺忘。為了迅速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到上海后,胡雯便開始“惡補”英語。她告訴記者,每天她要背20多遍英語。就這樣,一段時間后,胡雯的英語口語水平有了長足進步。
在世博會上,胡雯要做的是用中文和英語兩種語言向游客介紹生命陽光館的基本情況。同時,她還有一名搭檔要用手語向游客進行介紹。兩個人必須做到同步,誰也不能快一點或慢一點。胡雯說,這是她在培訓中感到難度最大的。培訓中的每一天,她都會和搭檔在一起長時間進行配合。由于搭檔是聾啞人,聽不到聲音,兩個人最初配合得很難,于是,兩人就站在鏡子前互相看著對方練習,直到協調一致。
說起在上海的生活,胡雯的回答讓記者感到十分吃驚。很難想象,她居然是一個人來到上海,在離世博會浦東園區很遠的閔行區和別人一起租房子住。早上,她要4點半起床,然后進行化妝,5點半就得出門,趕公交車和地鐵,她必須在8點前趕到世博園區。胡雯告訴記者,從住處到世博園,她需要乘一趟公交車,然后再倒3趟地鐵。因此,對于下肢殘疾的她來說,路上的時間極度緊張。
看到記者顯得有些迷惑,胡雯解釋說,她可以走路,只是不能站得時間太久。原來,胡雯的殘疾是在出生后得的,因患病最終右腿被實施了股骨頭切除手術,她的右腿比左腿要短一些。
此生無悔
胡雯的家境十分困難,她和母親、弟弟一起生活。母親是下崗職工,沒有什么收入,胡雯在蘭州啤酒廠天水分廠工作,是廠里的一名打字員,每月收入1000多元。記者了解到,由于志愿者要自己承擔在上海的費用,胡雯至今已花費了5000多元,為了省錢,除了每天坐公交車,胡雯還自己做飯吃。
胡雯認為,她所做的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再難她也不后悔。“生命陽光館是世博會歷史上第一個為殘疾人設立的場館,我在這里所做的一切,就是讓人們更加了解殘疾人的狀況,從而給我們多一些關愛。”胡雯說,她要通過自己向前來參觀的游客展示殘疾人堅強自信的一面。(記者 盧偉山 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