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黨代會 邁向新征程】
奉獻不言苦 追求無止境
——記天水市博物館館長李寧民

“守望是一種責任,他把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作為文博事業的核心,在他的策劃、組織和領導下,古建筑保護維修工程、搶救失散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效實施,讓天水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光彩照人,輝煌再現,他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和普遍尊重……”這是首屆“奉獻天水2009十大人物”評選中的一段獲獎評語,獲得這段評語的就是天水市博物館館長李寧民。

臨危受命不畏艱險
2002年11月,受組織的重托,李寧民同志出任天水市文化文物出版局副局長、市博物館黨支部書記、館長,全面負責博物館工作。剛來博物館所在地伏羲廟的他,還是對眼前的景象有些吃驚,整個廟宇破敗不堪,文物建筑殘破不全,屋面雜草叢生。單位經費嚴重不足,辦公條件非常差,多年來沒有征集過文物,館藏文物堆積在庫房,文物保護更是舉步維艱。面對這樣一番景象,他沒有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這種現狀。臨近年關,從單位的安全考慮,他把吃住放在單位,堅持工作在一線,梳理單位存在的問題,學習文博知識,思考博物館發展大計。他平易近人,始終以單位的利益為第一,親自帶領職工在短短的三十多天時間內清理了伏羲廟積累了數十年的兩萬多方建筑垃圾,砌筑了400多米圍墻,籌辦了幾十年來最紅火的一次春節文化廟會,受到了大家的好評。
古建之春
在抓眼前工作的同時,李寧民更多的是思考單位長遠的發展計劃,提出了以文物保護項目建設為中心,內抓制度建設促發展,外抓宣傳營銷增收入的工作思路。
天水伏羲廟是祭祀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文物建筑殘破不堪,文物的生存環境和基礎設施極其嚴酷。李寧民館長首先把維修伏羲廟作為博物館發展的突破口來抓。在他的多方奔走呼吁下,維修方案獲得國家文物局批準,維修工程首次在甘肅省進行公開招標,于2004年啟動了伏羲廟保護維修工程,經過3年多的努力,搬遷了廟區部隊、學校、工廠、居民所占的土地,使廟區的面積由6600平方米擴大到30000多平方米,完成伏羲廟一期工程(文物本體)和二期工程(復建建筑、環境整治),維修文物建筑面積1733.8平方米,復建建筑1400平方米,伏羲廟歷史格局得到恢復,文物建筑得到整體維修,水、電、暖、安防、消防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周邊環境得到徹底整治。
胡氏古民居(南宅子)是明嘉靖三十七(1558)年秦州舉人、中憲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胡來縉私宅,建于明萬歷十七(1589)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直由當地居民和單位占用,年久失修,古建筑病害相當嚴重。2004年,南宅子移交天水市博物館管理,面對諸多困難,他不等不靠,多方爭取資金,全力開展古建筑保護維修。先后搬遷居民56戶、商戶9家和兩個單位,南宅子的占地面積由原來的1000平方米擴大到4421.93平方米,維修古建筑2560.12平方米,完成消防、安防、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伏羲廟、南宅子保護維修工程的順利實施,為天水打造世界華人尋根祭祖圣地和文化旅游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征集文物籌劃民俗博物館
在開展南宅子保護維修工程時,李寧民發現,隨著城市搬遷改造,有大量的古民居遺存被拆除,成了燒火的木材。為了盡可能的保護這些遺存,他帶領工作人員,四處奔走,搶救收購了2000多件舊構建,有各種脊獸磚瓦、條石柱礎、椽檁門窗等,把這些舊構建用于南宅子的保護維修,既最大程度恢復天水古民居的原有面貌,又節約了大量的維修資金。
楊家樓是天水一座典型的明代二層木樓,構建古樸典雅,用材粗大,木雕花板雕工細膩,檐下裝飾工藝考究,是十分珍貴的古建筑珍品。2005年的一天,他聽說開發商要連夜把楊家樓拆毀,他急忙趕到楊家樓勸阻。經過十幾天的爭取,終于把這座建筑保護下來,搬遷到南宅子。這樣的實例還很多,特別是處理拆除亂搭亂建工作時,身為總負責的他更是遭到了許多住戶的圍攻辱罵,甚至毆打,他總是細致耐心向住戶宣傳文物保護政策和意義,盡可能取得他們的理解支持。
在維修的同時,他決定利用南宅子有利的地理人文環境,征集天水豐富的民俗文物,籌辦天水民俗博物館。兩年來,他帶領職工征集了2000多件民俗文物,在南宅子展示,恢復了明清時期官宦人家生活場景,使南宅子成為來天水觀光旅游的賓客了解天水的窗口,成為西北最具特色的民俗博物館。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天水伏羲廟祭祀伏羲活動由來已久,但缺乏規范有序的祭祀典禮。李寧民同志歷經多年努力,徹底摸清了祭祀活動的歷史沿革、祭祀禮儀、儀程、分布區域、傳承人情況、樂舞和祭器等全部狀況,了解和掌握了祭祀禮儀的保護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下大力氣整理規范公祭伏羲大典和民祭活動。2006年,由他主持申報的“太昊伏羲祭典”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以公祭伏羲大典為主的天水伏羲文化旅游節被國際節慶協會評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十大節會”和中國節慶50強。他還積極爭取,促使伏羲廟祭祀活動升格為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成為國內外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公祭伏羲活動,黨和國家領導人任建新、王光英等先后出席大典活動。公祭伏羲大典和民祭活動已成為甘肅省獨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

以科學的理念保護文物
藏品是博物館開展工作的基礎,也是衡量一個博物館實力的重要標準。李寧民帶領職工深入民間,征集各類文物近3000件(套),尤其征集的一些青銅器、陶器、瓷器、民俗文物、地方名人字畫等文物彌補了館藏的空白,一些文物被鑒定為國家珍貴文物。與此同時,他對館藏文物科學管理和保護工作高度重視。從2003年以來,按照國家文物局的要求,對所有館藏文物逐件進行了“四有”檔案建設。2005年,天水市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表彰為“文物檔案備案工作先進單位”,伏羲廟“四有”檔案被評為優秀檔案。由于在文物保護方面所做出的優異成績,2008年,國家文物局批準天水市博物館為館藏文物二級修復資質等級,成為甘肅僅有的兩家具有館藏文物保護修復資質等級之一的文博單位;同年,創辦甘肅省第二家文博藝術品交流中心和甘肅省文物商店天水分店。2009年,經國家文物局綜合考核評估,天水市博物館榮列全省首批四個國家二級博物館行列。

搶抓免費開放的機遇博物館發展步入黃金期
2008年,國家出臺博物館對社會免費開放的政策,李寧民敏銳地抓住國家對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這千載難逢的機遇,協調爭取,把計劃建設的伏羲文化陳列館作為過渡性天水市博物館建設,多次到北京、蘭州向國家、省上匯報積極爭取,申請免費開放,使天水市博物館被國家列入免費開放名單,每年獲得了國家大量資金補助。陳列館免費開放以來接待觀眾達150萬人次。2011年,天水市博物館文物陳列展覽以總分第一名獲得了甘肅省首屆博物館陳列精品獎。在他的積極奔走協調下,2011年12月天水民俗博物館實現了免費對外開放。
兢兢業業忘我工作
多年來,他不分寒冬與酷暑,沒有假期與病休,以極大的熱情,忘我工作,全部的心血和精力放在了單位的事業上。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面對余震不斷,他毅然把80歲的老父親和70多歲的老母親送上了長途汽車,自己搬到單位指揮職工抗震救災,保護文物。他每天都要督查工地4次以上,隨時了解工程情況。他對文物建筑的施工、質量要求了如指掌,先后編制了十一項質量管理程序。從方案實施、變更設計、施工質量、拆除監視、工藝流程、安全防護、材料進場各方面進行監管,確保了維修質量。去年8月份,他到施工現場檢查施工情況時,由于架板松動,不小心掉到了幾米深的基礎挖槽中,渾身擦傷,腳腫得像饅頭一樣,第二天他咬著牙仍然堅持上班。他每次出差回來不管是節假日還是上班時間,白天還是晚上,第一件事先去工地,查看施工質量和進度。在栽樹的季節,白天和工人一起勞動,晚上查看樹木生長情況,通過多年的摸索,本來對植樹是門外漢的他對樹木生長狀況了如指掌,像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

春花秋實碩果累累
幾年來,在李寧民館長的帶領下,天水市博物館各項事業得到蓬勃發展。黨和國家領導人吳邦國、賈慶林、李長春等先后來博物館視察,對博物館工作給予充分肯定。短短幾年,天水市博物館就獲得國家、省市級獎項50多項。天水市博物館連續3年被共青團甘肅省委、省精神文明辦、省旅游局評為“青年文明號”。2006年天水市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表彰為全國“鄭振鐸—王冶秋文物保護工作先進單位”,李寧民作為全國唯一的先進單位代表在大會上做了先進經驗介紹。
伏羲廟、南宅子被中華民族促進會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評為全國首批30家旅游文化示范基地之一,游客人數由2002年的不足10萬人增加到現在的50多萬人,伏羲廟、南宅子已成為全國知名文化旅游景點。2008年,天水市博物館榮獲“改革開放30年——中國最有價值的旅游品牌”稱號,還被評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先進集體”。2009年,榮獲“中華旅游文化杰出貢獻獎”和“中華旅游文化品牌博物館”稱號。2010年,被省文物局表彰為全省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單位。
兢兢業業,甘于奉獻的館長李寧民被選為市政協委員、省文物保護工程評審專家組成員、省博物館學會副會長。被國家文物局和中國文物學會授予“中國當代文博專家”和“全國文物檔案備案工作先進個人”。被中華民族文化研究會授予“改革開放30年旅游杰出人物”“改革30年-感動中國十大旅游領軍人物”稱號。2009年,被省委、省政府選為甘肅省領軍人才,享受專門津貼。2011年,被中共甘肅省委授予“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李寧民除了在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貢獻外,他勤奮學習、刻苦專研專業知識,先后編著有《人祖伏羲與宗廟》《歷史的記憶—天水市博物館基本陳列》《天水市博物館志》《天水進士錄》《人祖伏羲與宗廟》《古韻遺珍》《伏羲廟保護維修工程報告》等書籍。創意編劇的首部反映中華名族人文始祖伏羲的大型高清數字電影《大哉羲皇》獲得了首屆麥積山文學獎二等獎。他主持設計并發行了《伏羲廟個性化郵票》,撰寫的“博大精深的伏羲文化”“煌煌人祖廟悠悠始祖情”“天水——偉大的人文始祖誕生地”等多篇論文先后在各級刊物上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