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天水抗洪救災一線國土人
7月25日,讓所有的天水市娘娘壩鎮人永生難忘!
凌晨時分,豆大的雨珠降落在天水大地。但它帶來的不是久旱逢甘露的喜悅,而是一場暴洪的驚魂噩夢。暴洪泥石流使得地處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南部嘉陵江上游的白嘉、北峪、南峪河瞬間變成了暴怒的“巨龍”,沖塌房屋、淹沒農田、沖毀橋梁涵洞……昔日山清水秀的娘娘壩鎮瞬間支離破碎,24個行政村成為“孤島”。
面對滿目瘡痍的家園和驚魂未定的災區群眾,甘肅省國土資源廳第一時間從地勘單位調集80多名地災排查專家,吹響抗洪救災集結號,火速趕赴災區,全面展開地災大排查。
泥石流襲來,國土人急赴災區
7月25日清晨,天水市秦州區突降暴雨,引發娘娘壩鎮南峪村等10多個村子特大山洪泥石流。泥石流以不可抵擋之勢,摧毀沿途的一切防汛設施,吞噬南峪村,橫掃云光村,重創李子園,沿途樹木被攔腰折斷、連根拔起,卷入泥漿中。
娘娘壩鎮10多個村的90%房屋被沖垮,橋梁受損,通道中斷,多處塌方、阻塞,電力、通訊設施被摧毀,許多村莊被夷為平地,造成24人死亡、1人失蹤。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災害面前,甘肅省國土資源系統與災區人民同舟共濟;地災排查隊伍克服重重困難,奔赴災區,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展開一場生死大救援。
7月25日早上8時,剛走進辦公室的甘肅地礦局一勘院災防院副院長劉鋒,接到天水市國土資源局地質災害應急中心電話通知,“天水市秦州區娘娘壩鎮發生滑坡地質災害,有人員被埋,具體傷亡不詳”。
災情就是命令。劉鋒立即帶領大家趕往娘娘壩鎮,由于強降雨導致多處路段發生滑坡,阻斷道路,輾轉繞道近300公里于當天下午4點才趕到災區。
此時的娘娘壩鎮通訊、電力、道路已全部中斷,街道上堆積著厚達1米的淤泥,車輛行人難以通行,從鎮上得知在娘娘壩鎮南峪村劉家河一家在建的農家樂發生滑坡被埋10人,其中4人已被救出。
為了盡快了解情況,劉鋒決定徒步前進,趟過半米深的泥石流堆積體和齊腰深的河流,徒步5公里,行走3個小時才到達滑坡點,此時劉家村村民已將救出的4名傷員進行了簡單包扎處理,暫時安排到帳篷內。經過初步了解得知,該滑坡為堆積層滑坡,總下滑量約為3000立方米。
凌晨5時,劉鋒回到單位立即召開抗洪救災會議,安排部署全市次生地災隱患排查工作,抽調精兵強將,組成20個排查小組,全力配合搶險救災行動。
7月26日,娘娘壩鎮馬家壩村道路、信息仍然不通,一勘院災防院副院長張家峰負責排查馬家壩一線,行進在董水溝門時道路被泥石流阻斷,淤泥厚度超過1.5米,要進入災區非常困難。
面對一面是急于出溝的群眾,一面是搶險救災人員進不去等情況,張家峰從附近村子里借來鐵鍬,和排查組成員一起對淤泥進行開挖,這時人群中有一個孕婦已經快要生產了,情況十分危急,他二話不說立即從深度近1米的淤泥里趟過去,和大家一起把孕婦抬過來,并立即安排排查車輛將孕婦送至娘娘壩鎮。
不到2小時,張家峰協同解放軍官兵幫助30多名群眾通過了泥石流堆積體。
面對危險,國土人沖到第一線
不惜一切代價,決不讓災區群眾生命安全受到威脅。這是天水市國土資源系統全體干部職工前往災區、全力救助災區群眾的目的所在,也是職責所在。
“我們這里發生了險情,村里有人被壓埋。”7月25日6時30分,娘娘壩鎮國土所所長韓安寧向相關單位發出求救信號。
“娘娘壩、榮光、南玉、李子、長河……你們村那邊的情況這么樣,有沒有人員傷亡……”但由于自然災害突襲,部分村的電話無法打通,一時間音訊全無。
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使韓安寧陷入了無限焦慮中。“小徐,你留守,做好信息記錄,其他人跟我走。”他踏著腳下50多公分的泥濘和洪水夾雜泥水狂奔的村道,深一腳淺一腳,帶領著所里僅有的3名男職工,趕到娘娘壩、榮光、上窯、南玉等村查看災情,緊急動員疏散群眾。
在馬家壩的一次排查中,為了確保隊員安全,韓安寧帶頭前行,在走到河中央時,他腳下一滑,整個人淹沒在咆哮的河水中,后面隊員趕忙上前一步,把他從泥水中拖出,而他被拖起來的第一句話是:“這里的水深,后面的人注意安全。”
“7·25”暴洪災害發生后的3天里,為了第一時間摸清全鎮災情險段、受災情況,他跑遍全鎮24個行政村、85個自然村,徒步行走300余公里泥濘路;餓了以方便面充饑,渴了只能忍著……幾天下來,腳磨出了血泡。
他家里也遭受了暴雨災害,主房倒塌,側房全部進水,成為危房,但他沒有回過一趟家,只給家里電話囑咐:“家里房子漏了,爸爸您辛苦修一下,家里人注意安全,對不起,我這邊太忙,沒法顧及家里了。”
玉泉鎮棗園村處在秦州區籍河河畔,6月20日夜,暴雨驟然襲來,瞬間村內出現多處險情,居民院落塌陷,道路中斷,村內有22戶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玉泉鎮國土資源所所長裴桂林接到地災監測預警人周彥平的報告后,第一時間向鎮政府分管領導匯報,冒著傾盆大雨,火速組織全所人員趕赴現場,在隨時都有可能坍塌的險段逐戶通知群眾緊急疏散。
住戶周順堂家處崩塌崖體上部,因家中有一位80多歲的老人和一個不到2歲的孩子,怕老人行走不便,孩子太小淋雨,任憑裴所長苦口婆心的勸說,一家人就是不撤離,“我來背,撤也得撤,不撤也得撤”,裴桂林話音未落,就背著老人蹣跚而去,所員們也趕緊抱著小孩,向臨時安置點走。
為了勸說其他的住戶,他一邊背著周順堂父親向村委會臨時安置點走去,一邊對猶豫觀望的村民說:“這么大的雨,崖隨時都有塌下來的可能,大家所處的位置非常危險,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只要人不傷亡,其他的咱們再組織人員補救都不遲。”
終于,經他的耐心勸說以及所員們的共同努力,22戶住戶全部順利撤離到了安全地帶。
災區集結,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連日來,國土資源系統干部職工24小時全天候守在險區,守在災區群眾身邊。餓了就著礦泉水吃點面包湊合一頓,困了就靠在路邊石頭上打個盹,蚊蟲叮咬,日曬雨淋,沒有一個人說累,沒有一個人叫苦,沒有一個人打退堂鼓。
6月19日至8月初,麥積區連續發生4次強降雨,引發多處地災,天水市國土資源局麥積分局副局長閆建會,既要聯系地質專家、安排排查人員,又要統計災情、撰寫災情報告等,每天工作都在16小時以上。讓他感到最為愧疚的是老岳母重病住院,他沒有看護一天,都是由妻子陳娟一個人承擔著照顧老人和7歲女兒的重擔。
8月1日凌晨,閆建會從災區排查地災回到家里,由于太疲乏,趴在床邊就睡著了。忽然陣陣震耳的雷聲,把他從睡夢中驚醒。他向窗外望去,一道道閃電劃破夜空,傾盆大雨從天而降。
由于他分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深知這場暴雨意味著什么,因為麥積區自6月29日以來,已連續出現4次強降雨,許多地方引發了地災,尤其是在伯陽鎮鞏坪村山體滑坡,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險情還未排除。分局局長姚德成焦急的聲音傳來:“伯陽堰塞湖又有滑坡,你趕緊準備好雨具和手電筒,我們馬上要到實地查看險情。”閆建會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
汽車在泥濘的道路上艱難地行駛,從麥積國土分局到伯陽鎮災害點僅20多公里的路程,越野車竟跑了一個多小時。凌晨2點左右,他們趕到了堰塞湖下游的韓河村,咆哮的河水擋住了去路。
閆建會跳下車,借著手電筒微弱的光,徒步往河岸邊走去。根據雨量、河水流量的情況,經現場人員簡單會商認為,堰塞湖險情仍在。他們與村干部一起在附近農戶進行排查,直到險情完全排除,已是凌晨5時。
洪水漸漸退去,災情最緊要的關頭也已過去。面對滿目瘡痍的家園,堅強的天水人民挺起不屈的脊梁,用雙手刨開滿屋的淤泥,抬走一塊塊壓在道路上的巨石,挖出一袋袋被埋在廢墟中的糧食,頑強地邁開了重建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