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水一方》研討會現場)
日前,天水籍作家秦嶺的長篇紀實文學《在水一方》位居《北京晨報》“名家薦書團”優秀圖書榜首,引起社會各界關注。
考察一部書的成敗,如果光由文學評論家說了算,必然會在所謂研討“集市”之后束之高閣。日前,中國作協、國家水利部為了在“生活現場”與“文學現場”全方位、立體性考察《在水一方》的文學、歷史和社會價值,打破傳統方式,采取水利專家、文學評論家、作家代表、農民讀者代表共同參與、互動討論的方式進行,并把研討地址由北京移師到秦嶺曾經體驗過生活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平羅縣舉行,主題確定為“秦嶺深入生活座談會暨長篇紀實文學《在水一方》研討會”。中國作協副主席高洪波、書記處書記白庚勝、水利部黨組成員、總規劃師周學文等40多人到會研討,并集體走訪了秦嶺曾經深入過生活的部分鄉鎮和農家。通過耳聞、目睹、判斷,全體與會人員的討論話題遠遠超越了單純的文學領域,延伸到了《在水一方》與中國政治、經濟、地理、歷史、文化、民俗以及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等諸多領域,極大地加深了對《在水一方》思想內涵的認識和理解。
2012年5月底以來,秦嶺為了在生活中挖掘關于我國農村飲水安全方面的素材,在水利部新聞宣傳中心的支持下,先后深入我國西北、西南地區的210多個鄉村,采訪水利干部、農民400多人,整理資料近百萬字。作品一經脫稿,就被《中國作家》、《啄木鳥》、《鴨綠江》等多種報刊爭相發表或選載,并引起社會關注。天津市原副市長、水利科技專家陸煥生認為,甘肅天水的農村生活,為秦嶺把握這一題材提供了生活積累,長期黨政機關工作經歷,為秦嶺拓寬了觀察這一生活的視角,《在水一方》技高一籌,可謂“折得東風第一枝”。中國報告文學副會長李炳銀認為,秦嶺豐富的農村題材小說創作經驗,為該作提供了獨特而飽滿的文學元素。
《在水一方》是秦嶺繼《皇糧鐘》以來第二部被列入中國作協重點作品扶持項目,是我國第一部全面反映飲水安全的文學作品,被列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主題出版選題”的重點圖書。在研討會上,水文化學者王經國、靳懷堾等認為,該作融政論與故事為一爐,科學而靈活地使用小說技法,借助歷史、地理和人文元素講述老百姓的飲水民生,豐富了水文化的內涵。評論家、作家孫德全、李朝全、張陵、陳東捷、哈若蕙、哲夫、肖克凡等認為,《在水一方》以農村社會變革為背景,全景式反映了中國農村飲水現狀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實施中農民物質和精神層面的變化,為紀實文學提供了可貴的方法和經驗。農民馬見喜認為,農村題材的作品首先得讓農民讀者認可,我從紀實文學《在水一方》里看到了農民的內心,這種感受和專家是不一樣的。
文學、水利專家認為,《在水一方》在謀篇布局、表現手法等多個領域跳出了傳統紀實文學的傳統模式,通篇幾乎看不到那種風行的對典型集體、先進人物的涂脂抹粉,但作者對國情、政策的解讀卻入木三分,筆下的幾十個平凡的農民形象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使通篇洋溢著濃郁的水文化氣息和鄉村生活氣息,巧妙地把飲水安全工程帶給農民的變化從農民的具體生活中反映了出來,真正做到了紀實與文學的完美結合,充分體現了一個成熟作家駕馭重大題材的功力。 (馬英飚 張中魁)

(中國作協副主席高洪波在《在水一方》研討會上發言)

(水利部黨組成員、總規劃師周學文在《在水一方》研討會上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