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在天水舉行的公祭伏羲大典,對于海內外華人來說早已成為尋根問祖的精神向往,這也成為推動華夏文明的傳承、創新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凝聚共識、增進合力的重要活動。下面,我們就跟隨記者,走進天水伏羲廟,來感受伏羲文化。
伏羲廟位于天水市秦州區西關伏羲路,這里蒼松古柏林立,建于明代的伏羲塑像凝重傳神,吸引著海內外華人前來膜拜,尋根問祖。
伏羲是“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已逐步確立。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居神農、黃帝、炎帝等之前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華各民族共同的祖先,具有廣泛的民族代表性和很強的民族認同感。
天水市伏羲廟管理局局長 李寧民
“經過了這五百多年的發展變化,應該說建筑規模在不斷擴大,文化氣息不斷濃厚,經過這幾百年發展今天應該說形成了一個是祭祀的中心,第二是研究伏羲文化的中心,第三成了世界華人心目中的圣地,圣地的核心就是幾千幾百年祭奠下來的精神寄托。”
伏羲文化是民族融合的產物,伏羲時代第一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創立了中華民族統一的“龍”圖騰。從此,普天下的中國人都有了一個共 同的名字 “龍的傳人”,形成了一個共同的民族 中華,共同尊奉同一個祖先—伏羲。在伏羲的旗幟下,多民族團結和合,統一為中華一家。太昊伏羲因此而成為中華民族血緣和文化的廣泛代表。
伏羲文化影響著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相傳伏羲畫八卦、結網罟,用文明之火引導人們走出了蒙昧混沌時代,肇啟了中華文明的新紀元,對中華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海內外華人普遍認同的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文化標志和情感紐帶。
伏羲是民族內聚力和向心力的標志,伏羲作為人文初祖已潛移默化地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代表著最具內聚力和向心力的中華民族精神以及不畏艱難、勇于進取的奮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