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隴上江南”的皇家石窟

煙雨籠罩中的麥積山石窟。本欄圖片均由夏朗云提供
素有“隴上江南”美譽的天水,最令人神往的莫過于位于麥積區東南西秦嶺山系小隴山支脈里,群山疊嶂中,蒼翠掩映下,那座開鑿于懸崖絕壁上的美麗佛國——麥積山石窟。
1600年歷史里曾被湮沒的神秘石窟
9月15日上午9時,記者雨中來到麥積山景區,在瑞應寺門前廣場,舉目眺望,但見秋雨霏霏中,麥積山峰巔崖際云霧繚繞,洞窟若隱若現,朦朧飄渺,宛如仙境,正是秦州八景之一“麥積煙雨”。
記者此前曾幾次到過麥積山石窟,均無緣得見此景。此行巧遇“麥積煙雨”,雖為“晨時煙”,卻別有韻致,瞬時將遇雨的不快拋之腦后,拿起手機定格這難得一遇的“麥積煙雨”,只羨慕那些帶了專業相機“咔嚓”不停的游客。
在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副所長李天銘和研究員夏朗云的講解中,記者再次登上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之所以‘神秘’,正是由于‘麥積煙雨’似一層神秘薄紗籠罩石窟,世人難以全窺真容而來。”在麥積山石窟一待就是近28年的夏朗云借景入題,帶著記者沿石窟棧道往上攀登。
“而麥積山石窟以‘神秘’著稱于中國石窟的真正原因,乃其歷史沿革一直撲朔迷離所致。”看著記者疑惑的眼神,夏朗云輕松一笑:“當然,經多年研究,其神秘歷史面紗已漸被揭開。”
麥積山石窟始鑿于十六國后秦(公元384-417年)期間后段,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的不斷興建和修繕,逐步成為我國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洞窟開鑿于東、西兩崖面及東側的王子洞,現存窟龕221個,各類雕塑造像1萬余身;以泥塑為主,尤以北朝雕塑原作保存最多,藝術水平最高,被譽為“東方雕塑館”。
不幸的是,唐朝開元22年(公元734年)約7.0級的秦地大地震,使麥積山中部崖體大面積坍塌,山體分成東、西兩崖,雕塑、壁畫均不同程度遭到破壞,凌空架設的棧道也斷裂了。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因“安史之亂”流寓秦州的詩人杜甫,至麥積山覽勝時,已是“野寺殘僧少”的冷清與蕭瑟境狀了。
再至晚清,深藏于隴右深山里的這朵藝術奇葩愈加被冷落,木質棧道多段破損,游人往往望而卻步。
直到民國30年(1941年),天水籍學者馮國瑞與友人入山考察,開始了麥積山石窟開窟近1600年來第一次專業人士對石窟文化具有開創意義的科學考察,其撰寫《麥積山石窟志》,認為“麥積山佛龕之偉大,為甘肅諸石窟之冠。而巖窟之雄奇,實海內所無。”這才引起考古、藝術、宗教人士的關注和重視。
緣何“石窟之冠”湮沒歷史近1600年?馮國瑞《麥積山石窟志》分析:“近代未顯著于世者,蓋有二因:(一)遠在天水城東南百里外,林壑深邃,山逕崎嶇,未若敦煌千佛洞之距城較近,彬州石室之近在道旁。(二)宋以后之記載,未能詳見勝跡之真面目,僅有題名及覽勝之題詠,未能引人入勝。且匪警常有……而沉寂西陲,亦為幸事。”
隨夏朗云攀登至東崖中部13窟,麥積山概況已經介紹的七七八八了。此窟因麥積山最大的造像“華嚴三圣”著稱,為隋代開鑿,宋代重修。1982年修復時,從主佛臉內發現手抄本《金光明經》一卷,還在眉心發現白瓷碗一件,碗底題記“宋紹興二十七年甘谷工匠高振同”字樣,告訴世人,南宋年間,一名天水甘谷縣叫高振同的工匠維修此佛的歷史事實。
麥積山121號窟:菩薩和弟子“竊竊私語”。
麥積山石窟中的“中國之最”
一場秋雨一場涼。在些許寒意中,行至東崖西部44窟,近距離欣賞到“超越蒙娜麗莎的東方微笑”。
到了窟前,正壁1.56米的泥塑坐佛看上去五官清秀,雙眉細長,俊鼻小嘴,豐頰玉頜,肌膚細膩光潔,散發出如女性般溫柔和慈愛的笑意;袈裟下擺處,衣紋流暢,且衣褶起伏飽滿,質感厚重。夏朗云告訴記者:“44窟是西魏時期的代表洞窟,整個造像比例協調,線條簡練,造型優美,代表了雕塑藝術的最高水平,是麥積山石窟的一張名片。”
眾所皆知,莫高窟以壁畫精美絕倫聞名,麥積山石窟以雕塑精細生動著稱。
如133窟中會心一笑的小沙彌、鎮山之寶“佛傳碑”,121窟中竊竊私語的菩薩與弟子,123窟中神秘微笑的童男童女等等,莫不精美絕倫,將梵界的清涼圣潔與世俗的多姿多彩表現得栩栩如生。
麥積山石窟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并稱中國“四大石窟”,其最具特色的藝術作品,當屬4號窟的20身“薄肉塑”飛天。
夏朗云似漫步云梯,記者卻幾乎手腳并用才得以到達東崖最高處,又稱散花樓和上七佛閣的4號窟。4號窟位置最高、規模最大,也是最輝煌壯觀的殿堂式大窟。其面寬35米、進深8米,為平面長方形單檐廡殿頂式崖閣,前廊后室結構。前廊原由頂部繪有壁畫的42塊平頂及8根石雕八棱立柱組成,因早期遭遇地震,現只剩8塊完整的平頂和2根立柱;后室為七個并列開鑿的平面方形四角攢尖頂仿木構窟。
據碑記記載,此窟為北周大都督李允信所奉造的“七佛龕”,七龕內各一主佛,共七佛,已歷經宋、明、清的覆蓋泥皮式重修和重妝;而七龕內現存的700余身影塑則基本保持北周原作形態。
記者注意到,七佛龕窟門形似帳簾,帳篷上方裝飾有火焰寶珠,帳上流蘇自然下垂,帳角雕有龍、鳳、象等裝飾。夏朗云告訴記者:“七佛龕各龕門面為浮雕仿帳式結構,窟門兩側簾子掀開,7尊佛分坐在各自帳內,好似笑看帳外云起云落。這種帳式龕的出現,說明當時佛窟經漢化又‘回潮’流行起少數民族文化來,是一種別致的創新。7佛龕窟門兩側以高浮雕手法塑造的8尊護法神,孔武有力,則是人們常說的‘天龍八部’。”
“其實,4號窟最有代表性的是‘薄肉塑’飛天。”順著夏朗云的手指望去,七佛龕每龕上方繪有約六七平方米的壁畫,而壁畫中的飛天卻與眾不同:飄帶、衣裙等部分為平面,臉部、胳膊、手、足等身體裸露部分則為浮雕,“這種浮雕法使得伎樂如同透出墻面、飛向龕外的散花仙女,立體感十足。‘薄肉塑’飛天共20身,繪塑結合,構思巧妙,不見于其他石窟,是國內石窟造像與壁畫中獨一無二的。”
此外,麥積山石窟雖僅有千余平方米壁畫,卻保存有我國最早的大型經變畫。
從4窟西側僅容一人的廊洞穿過,就從麥積山東崖直達西崖了,這與自下而上游覽東崖石窟相反,從上往下行走時,凌空棧道愈覺飄忽。
開鑿于西魏時期的135窟,因在西崖最高位置,俗稱“天堂洞”。窟內中間龕與右側龕之間上方壁畫雖多有剝落,卻以夸張有力的線條將左側騎兵正躍馬沖鋒、右側步兵高舉盾牌防御的畫面躍然“墻”上;明顯的一攻一防,仿佛將我們帶到戰鼓齊鳴、廝殺震天、刀槍相擊、火花四濺的古代戰場。夏朗云說:“很多石窟都繪有‘八王爭舍利’的經變畫,麥積山的大型涅槃變壁畫則是全國最早的。”
難怪于右任民國37年(1938年)游覽麥積山后,興奮之至,揮毫題聯“藝并莫高窟,文傳庾子山。”
皇家石窟里凄美的愛情故事
麥積山,因“形似農家麥垛”得名,卻有著濃郁的皇家色彩。
據文獻記載,后秦天水籍開國皇帝姚萇之子、帝王姚興,篤信佛教,尊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高僧鳩摩羅什為國師。羅什說法譯經,對中國佛教發展產生很大影響,被譽為中國佛教四大譯著家之首。
姚興還大興佛寺,倡鑿石窟,宋人祝穆《方輿勝覽》卷六十九記載:“麥積山,后秦姚興鑿山而修,千崖萬像,轉崖為閣,乃秦州勝景。”
位于西崖中部的78窟,為現存早期洞窟之一,窟內佛像具有犍陀羅造像特點。長期以來,學術界對78窟時代斷定一直有北魏洞窟北魏塑像和后秦洞窟后秦塑像兩種對立的說法。夏朗云歷年多方考證,認為是“現存后秦洞窟內北魏重塑說”,并著《麥積山石窟考古斷代研究——后秦開窟新證》一書。
“78窟外,西崖74窟、90窟和165窟,就是姚興分別為自己、父親、爺爺和哥哥修建的石窟。并在這些窟旁邊的西方高處,修造十多米高、凈土宗起源階段最早最大的遺跡‘西方三圣’摩崖造像。”夏朗云認為,“過去,麥積山地處山野,人煙稀少,其石窟藝術如此高超,正是緣于有皇家的雄厚資金和實力做支撐。”
民間流傳著“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后有麥積崖”的諺語。這不僅說明當時開鑿洞窟,修建棧道工程之艱巨宏大,也說明麥積山石窟中高大雄偉洞窟的開鑿,需動用大量人力物力,非一般百姓力所能及。
皇家特色更為鮮明的,是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死后葬于麥積山。
《北史·后妃傳》云:“文帝文皇后乙弗氏,河南洛陽人。后性好節儉,蔬食故衣……帝益重之。”然而,節儉至穿舊衣服的皇后乙弗卻紅顏薄命。
自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后,柔然便成為兩國在北方最強勁的敵人。為討好柔然,西魏不得不學習漢朝,與柔然和親。然而,西魏和親,要求皇帝廢掉原配。為了邊境穩定,西魏文帝元寶炬不得不廢掉乙弗氏皇后之位,將其逐出長安,削發為尼,迎娶柔然公主郁久閭氏。
元寶炬是個有情有義的皇帝,《北史·后妃傳》記載“帝雖限大計,思好不忘。后密令養發,有追還之意。”然元寶炬對乙弗念念不忘的深情讓郁久閭氏心生妒忌,以柔然百萬之眾逼元寶炬下令乙弗自盡。
深明大義的乙弗手捧皇詔,揮淚高呼“愿至尊享千萬歲,天下康寧,死無恨也。”進入臥室“引被自覆而崩”,年僅31歲,后“鑿麥積崖為龕而葬”。
《北史·后妃傳》記載:“(乙弗)神軀將入,有二叢云先入龕中,頃之一滅一生。”
夏朗云告訴記者,他曾多年觀察,確實見過此勝景:“這是自然現象,古書記載,表達了西魏文帝與結發乙弗好合百年的美好愿望和老百姓對乙弗的追憶之情。”
一般認為43窟為乙弗“寂陵”,據夏朗云考證,133窟才是。
133窟是麥積山石窟窟內空間規模最大的洞窟,約100余平方米。其前部為平面橫長方形享堂,后開豎長方形左右二室,為古代墓葬形式;窟內有15個小龕,以及精美的“萬佛堂”和壁畫等。夏朗云說,“規模如此之大,說明也是一座皇陵式石窟。‘左右二室’為夫妻合葬式,表達了元寶炬以雙室墓形式陪伴乙弗氏的意愿,而窟內草草完工或尚未完工的大小龕則說明乙弗死得突然。”
在西崖最高處的135窟內,有座異常精美的西魏石雕立佛像,其獨特有二:一是佛像左手拇指與食指之間,以及左手背與衣袖之間各雕有一蓮子和蓮蕾,起支撐保護和點綴裝飾的雙重作用,構思巧妙,難得一見;二是佛像背后左肘處,還能清晰看到一反寫“乙”字,夏朗云說:“從石像正面看,乃正書乙字,并與蓮蕾正對,這寓意乙弗氏將登上佛左手下方蓮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像原立于133窟內門口處,至宋代,為塑造更為高大的接引佛像,將原石雕接引佛,移至附近更高更明亮的135窟繼續供奉。”
乙弗氏化云飄至佛界,美麗傳說卻代代相傳。
至元明清時期,麥積山石窟逐漸衰落,大規模開窟造像活動基本停止,而以民間宗教活動為主。
2014年6月22日,麥積山石窟作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遺存,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座懸崖上美麗佛國的皇家石窟從“云深不知處”到“飛入尋常百姓家”,再到名揚寰宇,其精美絕倫的石窟藝術和光彩奪目的厚重文化必將更加魅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