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歷了“上學—請假---請長假----休學----退學----自學”這一系列學習成長之路,天水女孩熊珊14歲之內申報《世界華人少年畫家第一人》取得成功;15歲時被特批成為中國書畫藝術院終身院士……
走近熊珊,這一系列近乎跳躍的成長背后:興趣與付出并重,汗水與甜蜜共存的成長之路鮮為人知!
殊榮背后 天水少女熊珊自學路上的艱辛與付出

1、 苦學繪畫 熊珊喜獲“世界華人少年畫家第一人”
2014年年底,天水女孩熊珊因在國內外少兒美術大賽取得的非凡成績而倍受媒體矚目。一時間,有關她“‘切尼斯’世界華人少年畫家第一人”的多篇報道引起社會強烈關注。
“說實在的,那段時間孩子的確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自信和快樂。”說起這一幕,熊珊爸爸熊建林尤為開心。
熊珊今年17歲,因幼時身體虛弱,她時斷時續讀完小學3年級,并經歷了4年級一學年的休學后,便再從未踏進過校園半步。自打那時候起,在當地學校任美術老師的爸爸熊建林便成了女兒自學路上的惟一老師。
“在繪畫方面鉆研了半輩子,給學生教授了半輩子,還沒有女兒繪畫三年取得的成果多。”熊建林用玩笑的口吻說。
據他講,2009年暑假期間,有同事找到他希望收對方家的孩子學繪畫,一番推辭后,他便應了下來,沒想到此事一經傳開,主動要學的孩子一下子來了7個。熊珊就是從那次暑期開始,和那幾個孩子一起學習繪畫的。
“自從離開學校,在家養病的女兒在閱讀中、外名著方面表現出極大興趣,正式和畫畫交集并把它作為主攻方向,是在2009年11月。”熊建林說。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熊珊從學習繪畫到開始參加18周歲以內國內、國際級別青少兒繪畫大展評,只用了一年時間。這期間,細心的熊建林留意到,熊珊無論創作油畫、水彩或是素描,都或多或少的能融入一些民俗、歷史等方面厚重元素,畫風給人一種有血有肉的直觀感覺。
“一通百通!此前花幾年時間閱讀的大量名家名著、歷史傳記積累的知識,無形中成了她繪畫創作時有意無意取材的土壤。”熊珊在繪畫方面表現出的天賦和創新能力,讓熊建林也頗為吃驚。
據熊建林講,2010年10月起,熊珊開始正式參加國家級和國際級別的的青少兒繪畫大展。她創作的兩幅彩色鉛筆畫《中國兒童祝愿世界和平自由》、《哈哈,我乘嫦娥二號登月啦》第一次參展,就獲得中國兒童畫研究會頒發的金獎!
據熊建林介紹,從2010年10月開始一直到2012年12月末兩年多時間,也就是熊珊14周歲內,她創作并投出近440幅作品,其中收到417張獲獎證書,其中金獎70項,特別金獎32項。
在此期間,他和女兒通過網搜找到的世界紀錄評審機構中,由國家級多家權威注冊、地址在洛陽的“切尼斯”世界紀錄機構進入父女倆視線。
熊建林說,之所以選擇向“切尼斯”申報世界紀錄,是因為這是一家通過美國國家仲裁院仲裁取勝,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和中國國家版權局授權和保護的權威機構,也是一家主要確認全世界華人所創造的“全世界之最”“全世界第一”的權威品牌世界紀錄機構。
2013年2月2日是熊建林父女倆終身難忘的喜慶日子!
那一天,熊珊在QQ上收到“切尼斯世界紀錄中心”發來的喜訊。經申報,熊珊12歲時采用多種筆綜合運用畫的《大明宮的早晨》和13歲時畫的鉛筆底稿畫《世界第八大奇觀圖》,被切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上12歲內描繪大明宮含元殿前最多穿越人物的畫》和《世界上13歲內精細描畫秦始皇帝陵兵馬俑數量最多的畫》。
更有甚者,熊珊另有10幅不同類型不同年齡的繪畫作品喜獲切尼斯世界紀錄中心總部的權威品牌終審認證殊榮。
與此同時,經“切尼斯世界紀錄中心”終審認證,熊珊成為《世界上十四歲前獲國內外美術繪畫大賽獎項最多的人》和《世界上十四歲獲國內外美術繪畫大賽特別金獎最多的人》,而熊建林也因此被“切尼斯”終審認證為《世界上輔導一名學生獲國內外獎項最多的美術老師》。
2014年9月,熊珊申報《世界華人少年畫家第一人》取得成功!
截止目前,年僅17歲的熊珊除了取得“切尼斯”世界紀錄中心權威認證的一系列殊榮外,她還在2013年PHE國際青少兒書畫大賽上喜獲“大美之星”榮譽稱號,并和爸爸熊建林一起雙雙被特批加入中央文化部主管中國文協進入世界文藝網中國精英人才庫;與此同時,中國國際藝術家協會、中國國際現代藝術研究中心,中國海峽兩岸書畫家協會授予她“中華德藝雙馨書畫家”榮譽勛章,世界華人華僑藝術家聯合會授予“世界華人杰出藝術家”榮譽勛章,榮登中華文化名人堂;16歲特批成為中國書畫藝術院終身院士,獲中國國家二級美術師認證!
“教了半輩子美術,我取得的成績還沒能女兒3年取得的多!”熊建林看著在旁邊一直瞇瞇笑的女兒,略帶調侃的說。

2、身體虛弱 熊珊只讀完3年級
神童?天才?一時間,看著小小年紀的熊珊在短時間內取得如此非凡的成績,認識熊氏父女的親朋好友想當然的把她在繪畫方面獲得的殊榮,全部歸結于先天稟性超然。
然而事實并非完全如此!
熊珊的媽媽是天水星火廠的工人。1998年2月,熊珊出生,那一年熊建林剛滿30歲。
“孩子出生后,也不知什么原因,身體弱的很,時常感冒不說,還頻發肺炎。即便如此,在孩子幼教方面,我們絲毫沒有放松。”熊建林說。
據他講,孩子半歲左右時,他家所住的麥積區社棠鎮火車站附近辦了一家學前班,他聽說后第一時間跑去給孩子在一大箱的幼兒磁帶中,挑了一盒《中外科學家的故事》進行翻錄。那時候,孩子連坐都還不會,就被錄音機里傳出的“達爾文”“錢學森”等科學家的奇聞趣事灌著耳音。
與此同時,熊建林還抽空跑到麥積區新華書店,買來一張圖文并茂的《漢語拼音圖》貼到墻上,孩子哭鬧時,他便抱著孩子站在貼圖前“啊”“渥”“鵝”的指著相對應的“公雞”、“天鵝”一遍遍不厭其煩的念,也許是他形象逼真的念法著實有趣,孩子還真被哄住了。如此堅持半年后,孩子雖說不會說話,但爸爸只要站在貼圖前一發音,孩子的小手會順勢朝對應的圖案指去。
孩子的身體一如過去的虛弱,但熊建林夫婦在孩子幼教方面的艱辛付出,可謂用心良苦。
“孩子三、四歲時,我和她媽就開始教著她給家里人擦鞋、洗碗。話說回來,那么個小不點就讓做這種事,說實在的一般家長不忍心的。”熊建林笑著說。
孩子4歲半時,熊建林便張羅著去學前班給她報名。因年齡太小,學前班老師起初想都沒想就拒絕了,然而禁不住家長軟磨硬泡,最終還是收下了。沒成想,熊珊在識字寫話方面的能力,在當時老師看來,比班上五、六歲的孩子都強。
6歲那年,熊建林送孩子去他任教的小學上學,好讓其接受學校正規教育。
“印象中1至3年級期中、期末考試時,我都是在醫院里度過。”熊珊回憶起自己上學時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她說:“每年學校元旦聯歡的時候是一年最冷的時候,也是我肺炎頻發的時候,因此我從沒參加過聯歡會,更沒參加過運動會。”
于是,為了治病,熊珊請假的次數和天數越來越多。看著別的小朋友蹦蹦跳跳的盡情玩耍、按時上下學,熊珊心里有說不出的著急和難過。為了不落下功課,她便努力在家自學。
“3年級第二學期放假前的一個月,因感冒發燒不斷,我只好又一次呆在家里養病。考試那天,當我前去參加考試時,沒想到老師擔心我考不及格落下班級總分名次,因此不讓我進考場。”熊珊細聲慢語的說。
據熊建林講,那一次,看著孩子病怏怏的站在教室外的樣子,他心里十分難受,于是他好說歹說,老師最終答應熊珊考試。出乎老師意料之外的是,1個多月沒來上課,熊珊的語文、數學、英語3門的考試成績卻均在90分以上。
“在那之前的3年間,孩子時斷時續的上學招來很多非議,她周圍的同學也開始有意無意的疏遠她、排斥她,其原因是熊珊借著當老師的爸爸‘搞特殊’。”熊建林說,當時看著長時間生病的孩子在同學間倍受冷落,他心疼不已。
4年級那年,為了給熊珊治病,她不得不先休學一年后,便徹底退學了!
“因身體虛弱,從4歲多上學前班到4年級退學,熊珊接受學校教育的時間不足6年。”在熊建林看來,學習固然重要,但孩子的身體康復更重要。

3、 參加自考 熊珊即將大學畢業
熊珊退學后,圍繞“熊氏父女”的質疑和潮諷,似乎沒有消失過!
“孩子9歲前,因感冒發燒、肺炎頻發,從醫院進進出出成了常事。由于體力上跟不上,孩子退學是迫不得已。”熊建林坦言,當時聽到親朋好友因孩子退學而潮諷他和女兒“大腦有問題”“神經病”時,心里非常難受。于他而言,當時讓孩子接受正規教育的欲望其實和其他家長一樣強烈。
孩子退學后,讓年僅9歲多的孩子突然間一個人長時間呆在家里,怎么樣才能不覺得寂寞、孤獨且不自閉、自卑,熊建林挖空心思想了好多。
“當時孩子的狀況恍若當年我的影子重現,心都碎了。”熊建林說。
據他講,當年他上高二時,由于長時間失眠,不得不退學轉而上了技校。上班后,大多技校生被當地企業招為協議工后,被同事冠以“大學漏”的雅號。自己有過這么一段經歷,因此熊建林無論如何也不想自己的女兒重走自己的老路。
于是,大量高品質的閱讀,成了熊珊最大的心理慰藉。
2008年1月16日,對于熊建林來說是一個難忘的日子!
那一天雪下得很大,他聽說天水市區一家學校圖書館有柯云路85版的《新星》,由于老早就知道這本書但此前無緣相見,便一大早去借,沒成想從早上等到下午要放學了,也沒等到人不說,還因路滑不小心把自己摔骨折了!
“這本書我最終在市圖書館借到了,我們一家三口輪流著美美讀了好幾遍!”熊建林說。在他家書柜里,柯云路的《芙蓉國》《合歡》《孤島》等系列書籍齊齊的擺放著。
“2007年至2008年,也就是休學前一年和后一年,我讀了50多本文學作品,受益匪淺。此后,閱讀更是不離左右。”熊珊指著滿滿兩個墻面整體書柜的書說,開心的說。
“離開同學們,從沒感到失落或孤獨?”
“沒有,我喜歡一個人閱讀進而享受閱讀這個過程。”
環顧這個與其說“家”倒不如說是“工作室”的地方,一室一廳的房間里,一室中除一張沙發和一臺電腦外,全部是書;一廳中則支著一張大畫案,案邊和與之相交的墻面上全是一幅幅“切尼斯” 權威品牌終審認證書。
“平時我們和爺爺、奶奶住一起,這邊很不住人。”熊珊說。
據她講,截止目前她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和爸爸仔細推敲并潛心研究過的,并不是一時興起或頭腦發熱所致。
“退學后,當時有人說我成了廢物,有可能會瘋掉,也有人說爸爸剝奪了我受教育的權利,出主意讓我去告。受到這么多非議,奶奶不知哭了多少次。”熊珊回憶說。
也就是從那時起,她憋著一股子不服輸的勁兒,開始在家邊治療、邊自學。與此同時,值得欣慰的是,熊建林此前自學的中醫知識也給女兒治病起到關鍵作用。連續多年服用他調配的中藥后,女兒的病奇跡般的全愈了!
經歷了那么多艱辛和坎坷,熊珊后來的成長之路平坦了許多!
“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必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在以后的學習中,熊珊似乎瞬間明白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骨子里對繪畫的喜愛和執著,讓她在生活方面也時不時的冒出超出常規的念頭。
“我和我爸不但經常用網球拍子打羽毛球,而且還是雙打,每每此時,都會招來家屬院鄰居‘神經病’的謾罵聲。”熊珊“咯咯”笑著說。
據她講,父女這是做,無非是網球拍重一些,對她身體的康復更有好處一點而已!
其實,一路走來,“熊氏父女”在專業、生活上的諸多創新,在父女倆看來只是為了下一階段更好的融入。
2013年,小學都沒有畢業的熊珊著手考大學。于是,經過一番自學后,熊珊于2013年10月參加了漢語言文學大專自學考試,當年所報兩門全部取得合格。2014年4月和10月,她又通過了八門。據她講,剩余的兩門課程一門安排在2015年4月,一門安排在10月。
“專業再好,沒有文憑以后恐難融入社會。”就女兒參加自考一事,能建林如是說。
一名連小學都沒畢業的學生去考大學,熊珊再次受到潮諷,但此前經歷過太多譏諷,她早已不以為然。
房間一角的一張畫板上,熊珊用紅筆寫下中、英文兩種“時間在流失”幾個大字,時刻提醒自己,備戰即將到來的考試。
今年4月,除專科1門外,她還報了本科3門。“如果順利的話,19歲我也就大學畢業了!”陽光、自信的熊珊對自己的未來,信心十足。

熊建林指導女兒畫畫

熊珊12歲畫作《大明宮的早晨》

熊珊13歲畫作《三英戰呂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