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蘭高鐵沿線城市媒體宣傳聯盟集中采訪活動系列報道之十
走進馬鈴薯之都定西感受高鐵時代新變化

天水在線定西報道 9月13日,寶蘭高鐵沿線城市媒體宣傳聯盟采訪團一行先后采訪了被稱為紅色教育基地的榜羅會議紀念館、甘肅民祥牧草有限公司、青嵐山鄉大坪村新農村建設,參觀了中國定西扶貧開發紀念館和定西馬鈴薯博物館以及甘肅薯香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參觀了定西市新城區,感受了定西獨特的紅色旅游資源、特色農業和蓬勃發展的馬鈴薯產業,以及在扶貧開發、城市建設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榜羅會議紀念館)

(榜羅會議紀念館)

(榜羅會議紀念館)

(榜羅會議紀念館)

(榜羅會議紀念館)
定西是一塊紅色的土地,紅軍長征在這里留下了豐富的革命文物和遺跡。近年來,定西以打造紅色旅游文化為契機,建成了一批紅色教育基地。1935年9月,中共中央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進入定西市通渭縣,并召開著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羅鎮會議,會議正式決定將中共中央和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在陜北,以陜甘蘇區作為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史稱榜羅會議。 采訪團成員參觀了榜羅鎮會議紀念館和榜羅鎮會議舊址,并向革命先烈敬獻了花籃。通過參觀,采訪團成員也受到了一次心靈的洗禮。

(在甘肅民祥牧草有限公司采訪)
牧草種植一直是定西市的優勢資源,打造“中國西部草都”更是定西市的奮斗目標。通過培植優勢產業,改變“輸血式”的扶貧方式,是定西扶貧開發新的探索。甘肅民祥牧草有限公司是定西市一家集苜蓿、全貯玉米(帶棒玉米)、燕麥草、甜高粱等旱地牧草種植及玉米秸稈、胡麻草粉、裹包青貯苜蓿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民營重點龍頭企業。近年來,公司積極探索“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六大幫帶模式,通過調整農業結構,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完善服務體系,與貧困農戶在牧草收購中建立可行性好、可靠性強的合作發展機制,實現了企業發展做大、農民脫貧增收的“雙贏”目標。記者現場看到,前來交售帶棒玉米的車輛在公司門前排成了長龍,展示了該企業良好的發展態勢。

(定西馬鈴薯博物館)

(定西馬鈴薯博物館)

(定西馬鈴薯博物館)
馬鈴薯產業是定西市的支柱產業也是定西人民致富的“金蛋蛋”。近年來,定西市在馬鈴薯產業開發升級上下足了功夫,形成了“小土豆,大產業”的發展格局。己形成馬鈴薯科研、種植、深加工的完整的產業鏈條。因此,定西也被人們稱為“馬鈴薯之都”。采訪團一行來到定西馬鈴薯博物館,通過觀看70多塊展板、380多張照片以及視頻,講解員介紹,深入了解了定西馬鈴薯產業的輝煌歷程、科技創新、文化成果及廣闊前景,以及打造“中國薯都”對定西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意義。

(甘肅蜀香園農業科技園有限公司)

(甘肅蜀香園農業科技園有限公司)

(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記者隨后深入到定西市馬鈴薯深加工企業:甘肅蜀香園農業科技園有限公司和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對馬鈴薯薯粉主食化系列產品的開發,馬鈴薯淀粉開發進行重點采訪。定西市在馬鈴薯深度開發及產業鏈打造方面的做法和取得的不凡成就給記者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國定西扶貧開發紀念館)

定西是中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歷史上曾以“瘠苦甲天下”而聞名。然而在黨和政府領導下,經過30年的不懈努力,定西逐步探索出了一條自然條件嚴酷地區脫貧致富的成功之路。全市貧困人口由1982年的170萬人下降到2016年底的42.76萬人,貧困面由78%下降到了16.11%,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定西脫貧攻堅的成就,也是中國整個脫貧工作的縮影。采訪團通過對中國定西扶貧紀念館的參觀和對青嵐山鄉大坪村新農村建設取得成就的采訪,對定西乃至全國扶貧事業的發展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那就是即使在定西這樣最干旱貧困的地方,只要制度優越,政策對頭,思路創新,扎實苦干,就完全可以戰勝貧困。

(大坪村黨支部書記康耀偉接受媒體采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