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像山腳下花開滿園

(甘谷大像山公園)
有著2700多年建縣史的甘谷,以“華夏第一縣”著稱于世。40年前的改革春雷,給古老的冀城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甘谷教育因此也迎來發展的春天。

(甘谷縣一中)

(甘谷縣一中新建教學樓)
40年彈指一揮間,從實現“兩基”目標,到義務教育邁向優質均衡發展新征程,學生逐漸從“有學上”轉變為“上好學”;從以粉筆、黑板為主的傳統教學手段,到逐漸使用電腦、電子白板、投影儀,再到現在的網絡教學,教學手段變得越來越智能……甘谷教育事業蒸蒸日上,教育發展成果花開滿園。
“破舊的校舍,殘缺不全的教學設施,晴天兩腿灰、雨天兩腳泥的操場……”是上世紀80年代甘谷廣大農村中小學的真實寫照。

(甘谷縣一中英語教師劉世杰接受媒體采訪暢談四十年來學校變化)
劉世杰從事教育工作已經整整30年了。上世紀80年代,師范畢業后的他先后在甘谷模范初中、西關中學、甘谷一中當老師!榜R鞍架的土坯房教室,泥土的地面,墻上的黑板是用水泥刷的漆,一有空閑就帶著學生平整校園。”劉世杰回憶起剛參加工作時的景象,歷歷在目、感慨萬千。
說起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劉世杰打開了話匣子。他說:“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采取了很多措施來推進義務教育的普及。從農村孩子上不起學,到義務教育真正做到了‘一個都不能少’,孩子們是這項政策真正的受益者!

(甘谷縣一中副校長楊巖如接受媒體采訪介紹學校40年的巨變)
甘谷一中副校長楊巖如既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也是教育發展的見證者,更是基層教育戰線的工作者。回憶起32年的工作經歷,楊巖如說:“以前學;A設施條件很差,教室都是平房,非常老舊,下雨兩腿泥,F在一棟棟氣派的標準化教學樓拔地而起,教室寬敞明亮,標準化的綠茵操場、裝備完善的實驗室、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來學校執教,教學質量正穩步提高!

(甘谷縣一中新建的標準化體育場)
記者了解到,目前甘谷縣中小學校園面積達到245.73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達到66.15萬平方米。此外投入1.2億余元,累計建成實驗室儀器室451個、圖書室346個、計算機教室208個,全縣中小學擁有圖書219.9萬余冊、配備計算機12435臺、多媒體教學設備2051套。

(甘谷一中校史館)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教育就像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成為了甘谷人的驕傲,成為甘谷的一張響亮“名片”,甘谷人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正在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
(天水在線編輯:呂婉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