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川:莊河村“變形記”

(莊河村美麗新農村建設)
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木河鄉莊河村曾經是有名的“貧困村”、“上訪村”。40年改革開放的春風,讓這個曾經的“貧困村”、“上訪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全縣的“示范村”、“小康村”,如今只要提起莊河村人們都會紛紛翹起大拇指。
12月14日,慶祝改革開放40年全媒體采訪團一行走進了木河鄉莊河村,看變化,觀發展,令人欣喜,令人振奮。
“40年前,村里連條外出的路都沒有,村口還有條河,每遇到下雨,村民們只好待在家里,孩子們也無法去上學。”說起40年前,村支書馬繼東記憶猶新。
“一天就走到了縣城。”曾經是莊河人的自豪。而如今,出門坐上客車不到半小時就到了縣城。

(莊河村美麗新農村建設)
要想富,先修路。2012年,莊家河首先從道路入手,開始了“變形記”。在幫扶單位和縣鄉兩級的大力支持下,村上投入78萬元,建成寬7.5米,長40米的連心橋一座;完成暢通工程2.8公里,新開通長5.2公里、寬10米的通組砂礫路兩條;新修農田道路18.8公里,共硬化小巷道2.6萬平方米,徹底解決了群眾出行難、運輸難、學生上學難的三難困境。

(莊河村村民馬均凡接受媒體采訪談改革開放黨的各項優惠政策給村民帶來的實惠)
“以前咱連個房子都住不起,住的是窯洞,你看咱現在的樓房。”說起40年的變化,馬均凡指著矗立在村文化廣場旁邊的二層樓房笑著說。
對于農村人來說,房子就是一個家庭貧富的標志。曾是全縣深度貧困村的莊河村,全村想找個新一點的土坯房都難,找一座磚房更是難上加難。
2013年,村上整合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舊房改造等項目,先后投入資金898萬余元,實施了搬遷109戶安置597人的一、二期新農村建設工程,目前,一、二期工程已搬遷入住。投資2000余萬元,新建五六組92戶532人的三期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目前主體已全面完工分房到戶進入裝修階段,部分群眾已搬遷入住。與此同時,村上努力改善人居環境,修河堤、打機井、栽植各類綠化苗木,硬化群眾院落、配備各類環保設施。

(張家川縣木河鄉莊河村黨支部書記、“隴人驕子”馬繼東接受媒體采訪介紹村莊巨變)
如今,家家住樓房,屋內裝修美觀大氣,家用電器也一應俱全。幼兒園、小學、超市都在家門口,生活與城里人一般。
莊河村是純回民聚集村,信教群眾分為3派,內部關系復雜。群眾上訪事件不斷,是全縣有名的“上訪村”。
如今,上訪忙變成了賺錢忙。馬錄合正忙著賺“反季節”:蔬菜大棚里,茄子紫、黃瓜綠、番茄紅,春色滿園。種辣椒,春節時上市,十塊一斤,抵平時十倍。養牛犢,年關了最好銷。

(莊河村幼兒園)
馬錄合不僅自己搞養殖,還和馬繼東、馬金平等人成立了養殖基地,帶領群眾一起發家致富。至目前,全村共發展養殖大戶64戶,建成占地30畝的牛場1處,養牛小區1處,養羊合作社1處,養雞場1處,全村牛存欄160余頭、羊800余只、雞5000余只,年創收223萬元。除此之外,村上還形成了皮毛販運產業、生態花卉養殖產業,發展皮毛販運戶65戶,年創收212萬元。去年以來,村上試探性進行月季、玫瑰等花卉培育,培育月季、玫瑰苗2萬余盆,栽培蘑菇300平方米,年創收52萬元。

(莊河村美麗新農村建設)
昔日貧困村,今日示范村。回首過往,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帶給了莊河村物質上的極大改善,也給了所有莊河人精神上的解放和升華。如今的莊河人正以堅定的步伐,昂首走向全面小康的大道。

(天水在線編輯:呂婉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