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甘肅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推動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結合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按照《天水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領導小組2021年工作要點》安排,近期,天水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出征文啟事,面向社會各界人士開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有獎征文活動,征集的作品內容要求反映我市各民族群眾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共有精神家園,傳承弘揚伏羲文化的歷史進程中,情感相連、文化交流、心靈共鳴、團結互助的真實故事;我市各縣區縣志中關于民族團結、互助、交流、融合的歷史故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尤其是天水市黨的歷史上民族團結的歷史故事;關于我市以傳承和弘揚伏羲文化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散文、人物傳記、短篇小說、詩歌等文學作品;以反映我市民族團結進步真實故事為內容的微視頻、微電影等抖音、快手宣傳作品。截止目前,已經征集到作品400余篇。從今天開始,天水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領導小組辦公室將在“天水在線”上登載征集到的部分好故事,以饗讀者。
天水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領導小組辦公室征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故事,得到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的大力支持,全縣各族人民積極投稿,今天在“天水在線”微信公眾號上登載的就是張家川縣民族團結的好故事。
一家親
那年秋天我被分配到恭門。記得雨后的中午,空氣清凈,林木換新,群葉晶瑩,那時候的恭門對我來說新奇而陌生,與其說我的到來是為了一場邂逅,不如說一場邂逅等我已久。只因為驀然回首,在人群多看了一眼,一眼便是一生,一切緣與和他想逢。
他有五個沒有血緣關系的回族弟兄,在他們六個里唯有他是漢族,且排名老六。老大內斂穩重,話不多,他姓米,我們平時都叫他小米。小米的內人小花,臉上總是帶著笑容,顯得那樣樸實恬靜,一顰一笑如晨露滑落的輕柔。老二做的一手好菜,我們都愛吃他做的大盤雞,他圓圓胖胖,我們就在暗地里叫他胖娃娃。胖娃娃的妻子老鐵,老鐵其實并不老,尤其是最近剪了短發,整個人也顯得精神了許多,我默默的發現了她還有兩個小酒窩。她是十足的刀子嘴豆腐心,他嘴里的故事也總是那么蕩氣回腸。老三天生一頭黃發,于是就偷偷叫他黃毛,黃毛媳婦最是苗條了,翩翩舞姿,纖纖細腰,輕輕走過,略帶白蓮花的傲嬌,她最顯得的小鳥依人。老四彈的一手好吉他,只是吃什么都不長肉,就暫時叫他肉干吧。肉干娘子眼睛大大的,膚如凝脂,人美,情真,她是我們中活的最真實的一個,愛恨都是那樣的浩浩蕩蕩。老五姓武,個兒有點矮,于是我們就大張旗鼓的喊他武大。武大老婆是我們中話最少的一個,她不語則已,一語驚人。也許正因如此,她的話在武大那里才更有震懾力吧!老六的姓最招人恨了,但是大家都親切的喚他小袁,可能是起到了中和的作用,聽起來再也不是那么扎心。就這樣我們六家子組成了“一家親”。
我們相助,相依,相融,沒有民族之分,只有其樂融融,每當繁華盛景,鳥語花香,春意盎然的時候,我們偶爾也會托家帶口,相約去踏青,帶上吃喝,帶上心情,來一次棄舊迎新,讓禁錮了一冬的心在花香中蘇醒。夏天,燦爛而炎熱的時候。我們就會躲到老二老四家的別致農家小院,備上孩子們愛吃的燒烤,帶上烤爐,自己來一場煙熏火燎,那總是一場千奇百怪,生熟不分,杯盤狼藉的盛宴。秋日,不失為一個祥和而靜美的時刻,參雜著些許豐收的喜悅,閑暇時刻,我們帶上孩子兵分兩路,男人們去體育場,來一場大汗淋漓的對決,女人們帶上孩子拾秋,撿起一片片時光的寄語,讓相機定格銀杏雨中的美麗。冬天,是個純凈而冰冷的季節,今天你家餃子,明天我家大盤雞,后天他家櫥湯面,接著我家蘿卜菜,然后他家火鍋。來不及回味,就是一個假期。有時靜靜的,男人們或小酌兩杯,或飲茶談趣,女人們家長里短聊。
生活很是美麗,真誠聯絡著我們漸深的友誼,時間見證了我們歡樂與共,困難不棄。我弱體懨懨,常常暈懸,動不動就會與地面來一場生死相戀,那時候剛結婚的我們住在老家,古道崎嶇難行,清晰記得那次夜半犯病,老四倆口子頂著夜幕,迎著夜風,一路狂奔送我去市醫院,每每思及那些記憶深處的場景,往往感動叢生。隱隱約約還記得老二家修車庫的盛景,一群男人熱火朝天的搬轉砌墻,“眾人拾柴火焰高”四面圍墻很快完工,墻砌的雖然不太平整,但都從心底里散發出掩蓋不了的滿足與開心。一群女人準備著一桌桌豐盛的餐景,相互宣泄著對生活的“怨恨”,笑容盈盈。一群孩子無憂無慮在院子里閑玩,灑了一院子的童真……我們是一群平凡的人,我們用我們平凡的生活演繹著我們平淡的小幸福,見證著回漢一家親的欣欣向榮。我們六家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個縮影,我們六家相互尊重,真誠相待,不離不棄,交往交流交融,是好朋友、好鄰居、好同事。我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我們沒有血濃于水,但我們命脈相連。我們用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同心描繪了張家川民族團結融合的大畫卷。(作者:魏娟娟,1987,女,漢。工作單位:張家川縣恭門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