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鄉
改天換地史無前,艱苦奮斗 100 年,跟黨勇走復興路,敢叫日月換新天。2021 年正值建黨百年,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2 周年。學習黨史,回首往事,感慨萬千。“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絕不是一句空談,黨的發展歷史,始終堅持的就是為廣大人民謀利益、謀幸福,而不是某個階層、某一部分人的利益。這是區別于其他政黨、團體最大的不同點,因此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從“延安整風”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經歷了許多風雨,但是總能在危機時刻全黨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一路披荊斬棘,帶領一代代中華優秀兒女,為了民族解放與復興,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推翻了長期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被西方列強掠奪和壓制的命運,在東方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以服務廣大人民群眾為信念,排除一切干擾,克服一切阻力和困難,領導全國人民投入到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之中,為實現富民強國的理想而不懈努力,終于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改變。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無比光明的前景。正是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才帶來了如此巨大的改變,才造就了國富民安的繁榮盛世。
緊隨黨的腳步,借改革開放的春風,我的家鄉甘肅天水也迎來了美好的春天。
我的家鄉,是一個在黨的領導下,改革開放后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的城市,城市規模不大,但城市的樣貌卻今非昔比。我從小生活在天水市麥積區,母親工作的單位就在麥積區的主城區道南街道辦事處。那時的城區,多為磚混結構的平房,偶爾有一幢兩三層的樓房就已經很洋氣了。街道很窄,居民小巷多為土路, 一遇到大風天氣,塵土飛揚,到了雨天,出門更是兩腳泥,一旦汛期來臨,遇上特大暴雨,馬路上積水成河,父母和身邊的鄰居只能涉水上班,給居民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這還不是最嚴重的,那時候的橋南片區基本由荒地、農田和平房住宅組成,供水、供電、路政排水設施嚴重滯后,市政設施落后陳舊,生活中的麻煩事不勝枚舉。其中,讓我記憶猶新的一件事情是:有一次下雨天,我去小朋友家玩耍,剛到門口就看見他母親拿著掃帚、舉著簸箕費力地往門外掃著家中漏雨的積水, 她身后還擺著好幾個大大小小接雨水的盆子,我進屋之后,稍不留神就踩翻了其中一個,滿腳滿鞋里都進了水,而在當時,雨天居民家出現這種情況屢見不鮮。黨和政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針對這種局面,麥積區委、區政府緊跟時代前進步伐,不斷推進棚戶區改造和老舊小區改造,從平房到樓房、從步梯樓到電梯樓, 群眾體會到了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的全部實惠。
政府以住有所居,居有所宜作為目標,把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和諧穩定放在第一位,拓展思路,招商引資,全面推進城市建設和棚改安置項目,截至目前,恒順江山悅、紫御潤園、上尚宅、盛達新城、盛世瓏庭、麥積小鎮等住宅小區已建成入住。其他樓盤如保利上河雅頌、恒慶名城、公園華府、河與時光及馬跑泉、道北片區鐵路沿線棚改項目有序實施。高鐵家園、崖灣家園等一批保障安置房項目全面完工。從北到南,各項民生工程的落實,不僅改變了原來破舊落后的城市面貌,還讓城鎮困難家庭真正享受到了黨的關懷和溫暖。
居住條件改善了,身邊的生態環境也在悄然變化:具藝術性和觀賞性為一體的翠湖公園、馬跑泉市政廣場和新擴建的馬跑泉公園空氣清新,鳥語花香,風景秀麗。舒適優雅的環境,不僅給居民休閑娛樂提供了方便,良好的生態環境引來白鷺在詩意中舞蹈,野鴨和不知名的禽類在水中游玩,花團錦簇的公園綠地給素有塞上小江南之稱的天水更增加了勃勃生機。
當塞上江南的美譽傳遍全國,天水成了省內、國內的著名旅游城市,天南地北的人都坐著飛機、乘著高鐵來到了天水。我很慶幸,雖然年輕,但親眼見證了寶蘭高鐵的開通,天水成為了省會蘭州與陜西省會西安的中間站,樞紐的戰略地位得以體現。而我作為一個“吃貨”,坐上高鐵向西 1 個半小時就能來一碗地道的牛肉面,向東 1 個半小時就能吃到正宗的肉夾饃,交通不再是地域發展的限制,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得到了快速提升。在市區內,堵車問題逐漸得到解決,麥積區政府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城區路網建設,先后修建了寬闊平坦的馬跑泉中心大道、麥積山大道、區府路西延段穎川西路等城市道路,還有多條道路正在修建中。這些交通樞紐的建設,拓寬了城市的發展空間, 形成了與全國各省市連接的紐帶,為天水快速高效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城市中的生活越來越便利,農村中的日子也越過越富裕,在黨的惠民政策的扶持下,減稅減負,科技興農,產業富農,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腰桿子硬起來了。就拿我的老家麥積區街亭村來說,以前村民們住的都是土坯房,有些房由于年久失修,下雨時屋頂不斷的漏雨。燒的是麥草和玉米桿,吃的大多都是高粱和紅薯,半年才能吃一頓白面。看書學習只能在昏暗的煤油燈下進行,生活非常困難。現在,隨著改革開放和國家農業綜合項目建設的深入推進,在村民們的辛勤耕耘下手里有了錢,大家都蓋起了二三層的小樓和磚混結構的平房。白面大米隨便吃,雞鴨魚肉也不缺,彩電、洗衣機、手機、電磁爐一應齊全,家家戶戶都步入電氣化時代。實現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夢想。
家鄉的路也變寬了,配套設施也更加齊全,村廣場、小巷道都硬化了。家家戶戶都通了自來水。排水排污設施也更加暢通,
從此天晴一身土,下雨兩腳泥,挑井水吃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不用回溯太遙遠,僅僅這幾年,老家街亭的變化就很令我感慨。2018 年改造擴建舊場地,完成塑膠操場約 2400 平方米,安裝健身器材 14 組。2019 年對新修的南北兩條主干道進行了綠化美化,村里環境更美了,村民出行更方便了,文化生活更豐富了。以前村民吃完晚飯就休息,現在他們早晚都去廣場健身跳舞,在花香四溢的花間小凳上說笑聊天,氣氛祥和而熱烈。
教育和人才是村里長遠發展的不竭動力,在市縣兩級政府和教委的關心支持下,村里不僅辦了兩家幼兒園,而且也重新修建了街子初中,讓幼兒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上初中的學生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更加用心的學習文化知識。
在走訪街子中學時碰到了村民張大伯,他知道了我的來意后,高興地說:“我們村這些年不僅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要緊的是黨的新農合政策給我們減輕了好多負擔,以前有了大病能拖就拖。現在有病住院都能報銷,這在以前都是我們農民人想都不敢想的事,相信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農民的生活會越來越幸福!”話語間,張大伯的臉上洋溢著滿滿的自豪和幸福。
而在 2020 年春節,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在市縣區各級黨委的組織領導下,從城市到農村,黨員干部、醫護工作者、志愿者奮勇向前,普通民眾大力支持,共同筑起疫情防控的銅墻鐵壁。漂亮的打贏了一場沒有消煙的疫情防控戰。更好地保障了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維護了社會大局穩定。
家鄉的建設還在繼續著,過去認為的一切不可能現在都變成了現實。群眾在享受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中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更加堅定了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
一百載風雨洗禮,一百載崢嶸歲月,一百載日夜兼程,一百載輝煌成就。借五星之榮耀,揚民族之風采,慶建黨之壯舉,祝中華之豪邁!(作者:天水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 黃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