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印度國防部長慕克吉在孟買的一個國防研討會上發表演講,他在演講中提到中國在1962年“侵略”過印度,與會的中國駐孟買總領事宋德亨當場嚴正駁斥了慕克吉的言論,堅決表示中國沒有侵略過印度。
當天,孟買印度商人商會舉辦題為《私企在國防建設中的作用》研討會。
印度國防部長慕克吉與會并發表演講。他在演講中號召中小企業積極參與國防生產和采購。他首先介紹了印度國防部加強軍備的政策,然后以中國發動1962年“侵略”印度的戰爭為例來解釋印度為什么現在需要積極備戰。最后他就前不久訪美時簽署的《印美國防協定》做了詳細說明。
演講持續了半個小時。他在演講中說:“我們不能總閉著眼睛,我們要對戰爭保持高度警惕。1962年,中國軍隊發動“侵略”印度的戰爭時,我們只有4家兵工廠,戰爭以后才增加到39家,并且新建了8家國營國防企業,一共投入11120億盧比(1美元約合43盧比)。我們現在是全世界最大的武器買主,國防預算為8300億盧比。但這些仍然不夠,與鄰國相比,印度在國防開支上仍存在巨大差距,所以需要廣大中小企業主投身到國防生產和采購上來。”他還說,在與中國接壤的國家中,只有中國與印度和不丹的邊界問題至今懸而未決。
在他演講結束回答聽眾問題時,聽眾席上站起一個中國人,他就是中國駐孟買總領事宋德亨。他義正辭嚴地指出:“中國沒有侵略過印度!閣下身為國防部長,應該比誰都更清楚當時的背景和情形。說中國侵略印度既不符合事實,又不負責任。尤其是在40多年之后,在中印關系大有改善的今天,說中國‘侵略’更是不合時宜,所以請閣下不要使用‘侵略’這個詞。你剛才還提到中國和印度、中國和不丹之間存在邊界爭端,這些爭端現在正在通過談判加以解決。部長先生提到邊界爭端,不知用意何在?是否在暗示人們:中國在邊界談判中是難纏的對手?其實在我看來,印度才是最難談判的對手!”
宋總領事的“過激”(印度媒體用語)反應,著實讓慕克吉“吃了一驚”。他有點“面紅耳赤”,趕緊進行解釋說:“你誤會了我的意思。我不是來討論1962年戰爭的得與失,但這場戰爭是一個事實。中印雙方在邊界問題上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兩國關系現在正在改善。如我們在錫金與阿魯納恰爾問題上都有各自的主張,但是在今年4月溫家寶總理來訪的時候,我們已經就錫金問題達成一致。兩國之間已經建立了良好的互信措施。印度重視同中國的友誼。”
會后,當記者問宋德亨總領事,是什么使他反應如此激烈時,宋德亨說:“我確實很生氣,我不明白他為什么要發表這樣的言論。我主要反對他使用‘侵略’一詞,1962年的沖突是中國在中印邊界進行的自衛戰爭。這個研討會不是討論這個問題的場合。他身為印度的國防部長,更不應該在這樣的場合說這樣的話。”
印度各大媒體均在次日對此事做了報道,大都比較客觀平實,分別引用了各自的言論,并未對事件本身做偏袒一方的輿論引導,標題大都是《慕克吉的言論激怒了中國外交官》。記者發現只有一家媒體對此事做了分析性報道。印度影響力最大的報紙《印度時報》以《與中國的關系很順利》為題對此事進行了評析。報道分析認為,慕克吉之所以這樣說,無非是想重申自己領導的國防部比1962年的國防部更盡職,對周圍局勢更謹慎,特別是在當前印度的兩個鄰國(指中國和巴基斯坦)日益加強聯系的背景下。
報道還指出,盡管印度軍隊和中國人民解放軍之間最近幾年發展了軍事交流,但雙方仍然對彼此存有很深的戒心。
文章還指出,兩國軍人經常在邊界上發生“面對面的遭遇”,這主要是因為雙方對于目前沒有界定的實際控制線“理解不同”。
文章最后認為,雖然慕克吉有如此言論,但這不會影響兩國關系的順利發展。文章舉例說,幾年前印度前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曾經一度把中國描繪成“印度潛在的頭號威脅”,但他后來去了一趟中國,便開始大談合作不談對抗。人民日報 駐印度記者 任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