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筑農村衛生防保屏障
10月27日的武山煙霧蒙蒙,寒冷的氣候令67歲的包應仙老人的慢性氣管炎又犯了。她的家人給離家近千米遠的鴛鴦鎮中心衛生院打了個電話,不到10分鐘,值班的孫恩來院長準備好藥品,騎車趕到包應仙老人家中。此次治療費用不足10元。隨著武山縣鄉村醫療一體化服務網絡的逐步建成,武山縣6鎮9鄉的農民都可以像包應仙老人一樣,享受到方便經濟的基本醫療服務。
創新突破點:
重建農村衛生網絡
武山縣位于天水市的西北部,轄6鎮9鄉343個行政村,總人口43.64萬。其中農業人口38.3萬人,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也是國扶貧困縣。全縣有醫療機構432個,縣直醫療衛生單位6家,廠礦醫院3家,鄉鎮衛生院1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家,村級衛生所407個。多年來,醫療費用的不斷增長,致使部分農民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而旦越是貧困的邊遠山區,群眾的衛生與保健狀況越差。
曾經和天水的其它縣區一樣,武山的農村衛生狀況跌宕起伏。幾乎所有的農村衛生機構缺醫少藥,設備陳舊,建設簡陋,人員缺乏,致使農村衛生機構處于停滯狀態。農民缺少醫療保障,一般只能“小病拖,大病扛”。
2004年武山縣在全市率先開始了10年磨一劍的整改之路。提出了以農村衛生為重點,以公共衛生為基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載體,項目工作為龍頭,萬名醫師為補充,堅持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確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唱響住院分娩、婦女體檢、疾病預防整村推進三部曲,辦人民滿意的衛生事業的總體思路和“以產科帶婦科、產科帶兒科,促全科”的鄉鎮衛生院發展思路。全面落實初級衛生保健,為從根本上解決武山縣廣大農民群眾“就醫難,看病貴”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在建立農村鄉鎮衛生網絡格局時,武山縣獨創了“抓大帶小”的管理模式,縣衛生局局長石尚榮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農村衛生網絡的建設與加強,直接關系到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因此,在農村衛生網絡的建設上,他們靠實了領導責任,形成了齊抓共管,制定了《武山縣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實施辦法》、《武山縣農村初級衛生健康發展規劃(2003—2010年)》等一系列制度,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衛生、發改、財政等部門為成員的農村衛生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各職能部門在農村衛生工作和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工作中的職責和任務,初步形成了黨委、政府齊抓共管,并將農村衛生工作納入全縣目標管理,年初層層簽訂責任書,分解任務,靠實責任,年終嚴格考核,兌現獎懲。同時將考核結果作為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極大地促進了全縣農村衛生工作的健康有序發展。
位于武山縣西部的鴛鴦鎮中心衛生院是該縣首批進行整改的衛生院。原來由于醫療設備陳舊短缺,環境衛生極差,醫療技術水平落后,附近的農民都不愿意到那里看病。經過整改,現在來這里就診的病人絡繹不絕,門庭若市,年業務收入從2002年前的幾萬元增加到現在的30多萬元。
像鴛鴦鎮中心衛生院一樣,全縣先后將馬力、樺林、高樓、嘴頭、龍臺、山丹、灘歌、溫泉、沿安、楊河、榆盤、鴛鴦等12個衛生院列入了國家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建筑面積8910平方米,投資500余萬元,大大地改善了農村衛生環境,促進了全縣衛生事業穩步推進。
2002年以來,在全縣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相方設法、多方籌資,共投入5100多萬元用于衛生事業的發展。其中用于農村衛生工作經費達1600多萬元,先后投入1277萬元,新建、改造了縣醫院門診樓、傳染病區、污水處理工程、縣疾控中心業務樓、洛門、馬力兩鎮中心衛生院,改善了農村醫療服務條件。
為了讓醫療衛生資源得到合理、充分利用,他們在摸底調查的基礎上對全縣的醫療設備、器械等衛生資源進行了合理配置,從而改善了鄉鎮衛生院資源過剩或資源缺乏的現狀,提高了整體醫療服務能力。
同時,他們廣泛開展了衛生下鄉和醫療幫扶工作,積極組織開展“三下鄉”和“巡回醫療”活動,為基層衛生院提供醫療贊助,為基層醫療單位先后選派了79名醫務人員,充實了農村醫療隊伍,為邊遠山區農民群眾提供醫療服務。
樺林鄉60多歲的王文科老人告訴記者:“原來邊遠山區、鄉鎮的農民要看病,只能到離家很遠的縣醫院;現如今,由于農村衛生所、衛生院建設得很好,醫療服務能力也增強了,農民除大病外,都到就近的衛生院或衛生所治療,十分方便。”

2004年,武山縣將鄉鎮衛生院上劃由縣級衛生部門歸口管理,全面推行鄉村衛生組織一體化管理,實行衛生監督和疾病預防控制體制改革,調整了衛生區域布局,撤并了5個鄉鎮衛生院,設立村衛生所407個,聘任鄉村醫生826人,實行鄉村醫生準入制度。廣大農民群眾眼中消失已久的“赤腳醫生”重新回到了他們的身邊。記者走訪了武山的鴛鴦、馬力、四門、山丹、洛門、城關等9個鄉鎮衛生院,發現每個衛生院的規模都較大,醫療服務能力也較強,內部科室配置也超合理,患者對此也十分滿意。
武山縣衛生局局長石尚榮告訴記者,他們在鄉鎮衛生院實行院長競爭上崗制,任期目標責任制和年度目標考核制,專業技術職稱評聘分離制,建立了責權分明、民主管理、自我約束和自我鼓勵的運行機制,規范財務管理,實行民主監督,落實全員責任制,調動了衛生人員的積極性,增強了工作的活力,提高了管理水平。目前,全縣已初步建立了以疾控中心、婦保站為主的疾病預防控制和婦幼保健中心,以縣醫院和中醫院為主的醫療救治、臨床、業務培訓中心,以5鎮中心衛生院為主輻射周邊鄉、村的農村醫療中心,以407個村級衛生所為主的農村醫療服務網絡體系。
在基層醫療隊伍的建設上,縣上拿出15萬元招聘41名衛生醫療技術人員充實到基層衛生院,分配了大中專畢業生112人進入了衛生系統。此外,各醫療機構向社會公開招聘醫療技術人員。同時對醫療技術人員進行了業務技術知識強化培訓,使全縣鄉鎮衛生院的醫療隊伍得到壯大,醫療技術力量進一步加強。充分發揮“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的作用,舉辦了B超和麻醉技術人員等各種培訓班,累計培訓3600人次,并加強了中醫科的建設,先后選派了65人參加了省上中醫培訓,充分發揮中醫藥在農村衛生服務中的優勢與作用。
在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上,武山縣除加強硬件建設之外,建立健全了傳染病疫情報告網絡,加大經費投入,配備了電腦等設備,建立了專兼職人員結合的疫情監測報告隊伍。全縣已建成了以疾病控制中心疾病監測直報告網絡為中心的縣、鄉、村三級傳染病疫情報告網絡體系,使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率、及時率、準確率都有了明顯提高。
在加強農村傳染病防治隊伍的建設上,他們為15個鄉鎮衛生院配備防疫婦幼專干30名,為村衛生所配備防疫和婦幼保健員826名,對防疫婦幼專干實行聘任制,并分別納入縣疾控中心和縣婦幼保健站統一考核管理。縣財政每年撥出15萬元專款,用于解決這些人員的報酬,調動了工作的積極性。同時加強了農村疾病預防控制,堅持以預防為主,加強了碘缺乏病、大骨節病,麻風病等地方病和傳染病的防治。全縣以鄉鎮為單位兒童計劃免疫“四苗”報告接種率達90%以上,乙肝疫苗報告接種率達96.8%。繼續保持無脊灰狀態,強化免疫糖丸投服率達98.89%,選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達90.45/10萬,農村居民合格碘鹽食用率達97.6%。近年來沒有發生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在農村婦幼保健工作上,武山縣充分利用人才資源、為基層衛生院抽調了9名臨床經驗豐富的婦產科醫師進行傳幫帶,要求在一年內給基層衛生院帶出1—2名會接生、會結扎,會診療一些常見婦科病、兒科病的技術人員。鄉鎮衛生院人員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