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針對性 體現實效性
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在全縣新農村建設百日集中行動啟動會議上的講話
武山縣人民政府代縣長 劉長江
2006年11月15日
(根據錄音整理)

同志們:
縣委、縣政府決定利用今冬明春農閑的有效時節,在全縣開展新農村建設百日集中行動,集中時間、集中人員、集中精力,充分發動群眾,深入開展“兩個規劃”制定、“三清五改”啟動、鄉村道路建設和農民教育培訓四項工作,為全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好局,起好步,奠定堅實的工作基礎。為確保此項活動扎實有效地進行,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推動全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深入健康發展,我講三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統一思想,深化認識,全面準確地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刻內涵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統攬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作出的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和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部署,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集中代表了廣大農民群眾的強烈愿望和根本利益,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發展階段和發展任務的科學把握,是新階段“三農”工作指導思想的深化、發展和升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及市委、市政府《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全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百村示范、千村推進”實施方案》下發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先后制定出臺了5個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文件,建立了組織領導機構,制定了工作方案,確定了先期示范村和推進村,各鄉鎮也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從目前進展情況來看,宣傳不深入,思想不統一,思路不清晰,規劃不到位,措施不具體,行動不積極的問題非常突出,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著全縣新農村建設的健康發展。特別是在一些干部中存在著五種錯誤傾向:一是存在表面應付,不下實功的傾向。在許多同志的指導思想、思維定勢及工作指導中,把新農村建設當作一種政治口號、一種時髦話語來講,不作深入調查,不作深入思考,不撲下身子,蹲下來抓落實、求實效。二是存在無處下手,等待觀望的傾向。有的同志認為新農村建設量大面寬,涉及的內容多,農民的愿望要求也很多,對如何擺布、如何開局,心中感到很茫然,無處下手,等待觀望,被動應付。三是存在消極畏難,無所作為的傾向。一些干部認為農村基礎差、土瘦民窮,改變現狀難,加快發展更難,建設新農村目標太宏偉,太遙遠,可望不可及,等靠要思想嚴重,不思進取,畏首畏尾,無所作為。四是存在空喊口號,與已無關的思想傾向。一些單位和部門認為,新農村建設是黨委、政府的事,是涉農部門的事,是農民群眾自己的事,與已無關,在支持新農村建設中消極應付,措施少,行動慢,空喊口號,不出實招。五是存在一頭熱、一頭冷的傾向。宣傳發動工作不深入,出現了上頭熱、下頭冷,干部熱、群眾冷的現象。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還是思想認識問題未解決,最主要的是沒有全面準確理解新農村建設的深刻內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十分豐富,具有全面性、承接性、漸進性、針對性、人本性等顯著特點,我們在工作中一定要深刻領會,全面把握。
第一,要準確把握新農村建設的全面性特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綜合反映了社會文明進步的程度,具有全面性。絕不等于單純的新村建設,其內容涵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各個方面,既包括發展現代農業、強化產業支撐建設,也包括以農田、水利、科技等農業基礎設施為主的產業能力建設;既包括路、電、水、氣等生活設施建設,也包括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建設;既包括村容村貌環境整治,也包括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既包括鄉鎮機構等農村各項改革,也包括以村民自治為主要內容的制度創新。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避免單打一,防止片面性,全面規劃,整體推進。
第二,要準確把握新農村建設承接性特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在現有基礎上進行的,具有承接性。新農村建設不是推倒重來,而是對過去和現在農村建設的延續、繼承和創新。農業農村建設和發展的現行成果,正是新農村建設的起點和基礎。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在政策上要保持好連續性,并不斷強化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支農政策體系,絕不能在政策落實上打折扣;在內容上要立足現有基礎,分步充實和完善建設內容,并通過科學合理規劃引導,穩扎穩打,絕不能脫離客觀條件貪大求全、盲目攀比;在工作上要積極主動,總結經驗,善于創新,絕不能被動守舊而“跟尾巴”、“拖后腿”。
第三,要準確把握新農村建設漸進性特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具有漸進性。新農村作為一定歷史時期社會形態的表現形式,必須反映時代特征,因而其衡量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時間的變化、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建設新農村中必須遵循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正視全縣農村建設與發展的現有基礎,區別輕重緩急,先辦有能力辦的事,滾動建設,積小為大,堅決防止舉債建設趕進度,以免留下后遺癥。
第四,要準確把握新農村建設針對性特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在發展不平衡的基礎上建設的,具有針對性。發達地區在建設新農村,欠發達地區也在建設新農村,但欠發達地區經濟條件差,基礎設施欠帳大,而新農村建設的內容多,涉及面廣,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面鋪開,更不可能一下子就解決所有的問題,同時各個村莊現有基礎、發展條件和農民愿望千差萬別。這就要求我們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區別情況,因地制宜,決不能強求一律搞“一刀切”,也不能簡單行事“切一刀”,要加強調查研究,根據不同鄉村的不同情況,從農民群眾要求最迫切、愿望最強烈、最容易見實效的事抓起,切實抓好幾件讓農民看得見、摸得著、直接受益的實事。
第五,要準確把握新農村建設人本性特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德政工程,具有人本性。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必須始終堅持以農民為本,把維護和實現好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把農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作為著力點,把讓農民群眾滿意作為工作的落腳點,防止和克服見事不見人、見物不見人的思維定勢和習慣做法,把農民直接受益、得實惠的建設項目,擺在政府支持的最前頭。防止和克服形式主義的政績工程,把建設新農村的宏觀目標與農戶微觀利益統一起來,最大程度地發展和保護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
我們在部署和籌劃新農村建設中,一定要從新農村建設的這五個特征出發,從武山的實際出發,力求從推進農村生產方式現代化,農民生活方式現代化,農民素質現代化三個方面,把握和實踐中央關于建設新農村的科學內涵。要堅持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農村工作的主題,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攬全縣“三農”工作。在具體工作中要堅持五個原則:一是始終堅持以產業發展為中心,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二是始終堅持從武山農村和農民的實際出發,量力而行,盡力而為;三是始終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四是始終堅持長期艱苦奮斗思想,規劃先行,典型引路,科學切入,分步實施;五是始終堅持改革創新,在不斷探索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