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創新之四 創新機制搞拆遷
機制創新天地寬 馬力古鎮換新顏
——武山縣馬力鎮小城鎮拆遷簡介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馬力鎮大力實施小城鎮開發改造,先后完成了《鎮區總體規劃》編制,建成了沙河1號大橋、蔬菜市場和500米的商業街,鋪油硬化道路6000多平方米,實施了新北街開發和街道綠化、亮化工程,使馬力小城鎮面貌煥然一新。特別是今年以來,在城鎮拆遷改造政策不寬松、前期拆遷遺留問題沒有根本解決、個別群眾纏訪鬧訪、并且沒有項目資金的情況下,馬力鎮創新拆遷機制,按照“政府主導、自拆聯建、整體開發、配套有償”的原則,零補償、大規模實施了拆遷改造,創出了一條和諧拆遷的新路子。其主要做法:
一、政府主導,群眾參與。今年,在拆遷之前,馬力鎮開展了深入的調查摸底工作。在調查中發現,通過實施一期拆遷改造,群眾對已建成的商業街及配套完善的基礎設施非常滿意,與交易繁榮的新街相比,舊街道道路狹窄,泥濘不堪,臨街鋪面低矮破舊,生意蕭條,臨街商戶對舊街拆遷改造的愿望非常強烈。實施拆遷改造,既要騰出宅基用于街道建設,又要籌集配套設施建設資金。面對捉襟見肘的鄉級財政,根據第一輪拆遷改造中拍賣商業用地籌資矛盾較多的實際,馬力鎮積極創新機制,采取“一事一議”的辦法,同拆遷戶進行算帳對比,使他們了解拆遷成本和配套設施建設投入,共同協商制定街道占地和配套費籌集辦法,提出了自拆自建的拆遷方案,并由拆遷戶與鎮政府簽定拆遷協議書。通過自拆自建,使拆遷戶參與政策制定,由被動拆遷變成主動拆遷,成為建設主體,消除了對政府的依賴思想和抵觸情緒,使拆遷建設既符合規劃要求,同時最大限度的兼顧了拆遷戶的利益,破解了拆遷難題,實現了穩定拆遷、和諧拆遷,在一周時間內順利完成了拆遷任務,共拆遷居民61戶,拆遷面積5320平方米。

二、科學規劃,自拆聯建。在拆遷中,嚴格按照《馬力鎮區總體規劃》進行統一規劃,根據街道寬度,確定拆遷區域和拆遷縱深后,由群眾自行拆遷,騰出了3900平方米臨街宅基,無償提供用于街道建設,使舊街由原來的6米拓寬到12米,實現了零補償拆遷。拆遷結束后,為了整齊規范,節約土地,鎮政府從房屋造型、層高、色彩及外裝修等方面提出統一要求,對房屋結構、設計圖紙進行審核把關,技術人員放線后,由拆遷戶聯建,從而達到了街景立面和層高的統一。目前已有25幢臨街鋪面施工,年內可建成商鋪120間。

三、整合項目,整體開發。為了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馬力鎮積極整合項目,對鎮區進行整體開發。一是將小城鎮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采取“一事一議”的辦法,動員鎮區商戶和群眾籌資投勞,實施街道硬化。目前已籌資12萬元,投勞800多個,投入水泥100噸,計劃硬化路面6800平方米,硬化工程正在進行之中。二是將小城鎮建設與招商引資有機結合起來,引進甘肅紫鑫礦業有限公司,投資110萬元,建成了3公里的濱河路;經幫扶單位敦煌研究院牽線,計劃由香港客商幫扶捐建沙河2號大橋,目前鎮區已初步形成了“兩縱三橫”的道路框架。三是將小城鎮建設與飲水安全項目有機結合起來,在鎮區埋設供水管道2400米,新建排水溝660米,為實施鎮區供水工程奠定了基礎。通過項目整合,加快了小城鎮的整體開發,使鎮區面積擴大到3.2平方公里,實現了小城鎮建設的跨越式發展。

四、市場運作,配套有償。在小城鎮拆遷改造中,馬力鎮改變傳統的依靠國家投入和經營城鎮、以地生財建設城鎮的做法,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采取市場運作的辦法,實行有償配套。凡臨街新建商鋪每平方米收取5%的城鎮基礎設施配套費,鎮區住戶每人收取20元的道路硬化及排水設施建設費,同時,廣泛動員大商戶和工作人員捐款,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補助為輔,群眾和商戶投資為主的多元化籌資機制,預計籌資25萬元,吸引社會和民間資金約2200多萬元,加快了小城鎮建設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