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機制 精心組織
武山縣梯田建設進展順利

今年以來,武山縣不斷創新梯田建設工作機制,進一步加大梯田建設投入,采取五項舉措,加快了全縣梯田建設步伐,止目前,全縣15個鄉鎮鋪開的2個千畝點,23個100畝以下點,33個100—500畝的點和4個500畝以上的點上,日投勞1720人,投入推土機76臺,裝載機12臺,架子車440輛,已完成機修梯田面積10450畝,完成面積占市下達任務的95%,梯田建設已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創新機制,多級聯動修梯田。在工作部署上做到四個轉變,即由夏秋突擊向常年施工轉變,由冬季搶修向春季早修轉變,由辦大點向多辦點、辦精品點轉變,由鄉鎮統一辦點向鄉、村、組逐級辦點轉變。從而形成點面結合、點上出精品,面上顯規模,村村開花,人人有責,多級聯動狠抓梯田建設的新局面。
二是科學規劃,精心施工。科學規劃是搞好梯田建設的重要前提,今年三月份縣上組織15個規劃工作組,配合鄉、村兩級按照統一規劃,集中連片,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原則,實地勘測,現場規劃。在106個行政村規劃總面積14154.9畝,各包鄉駐點技術員深入施工現場,按照規劃精心指導施工。每鄉確定一名專業包鄉人員,一包到底。

三是發揮機械優勢,搞好機修梯田。梯田建設一開始,縣內的10余臺機械立即啟動,同時各鄉鎮從海原、固原、會寧、中衛、隴西等地聯系調動機械,投入建設工地,大搞人機結合,共計投入推土機72臺,裝載機12臺。
四是多方籌集資金,加大投資力度。采取“政府補一點,群眾投一點”的資金籌措辦法,建立國家、集體、個人多元化投入的梯田建設新機制,縣上整合項目、集中資金,用于辦大點及以獎代補,各鄉鎮在合理合法,群眾自愿的前提下,多渠道籌措資金建立以群眾為主的多元化梯田建設投入機制,以村為單位按承擔梯田任務的村農業人口人均收取10元的梯田建設機修費,村收村管村用,鄉鎮予以監督。機修難度大采取人工修梯田的村,對因勞力外出不能投勞的按任務收取以資代工費。
五是嚴格考核驗收,堅決兌現獎罰。將梯田任務的完成與包鄉縣級領導、水利水保部門、縣幫扶單位、鄉鎮干部的工作實績進行了掛鉤,形成完整的考核獎罰制度。當年梯田建設結束后,首先由鄉鎮自查自驗,上報圖表,然后由農辦、財政、扶貧、水利水保等部門組成考核驗收工作小組,按照“統一標準、嚴格程序、實事求是、公開公正、擠干水分 ”的原則,按天水市梯田驗收標準嚴格驗收,對不符合標準,前平后不平,沒有培埂的半拉子工程不予驗收,不計任務。一方面按綜合目標責任書考核打分;另一方面嚴格兌現獎罰。對超額完成任務,合格率達100%的鄉鎮,每畝縣上補助64元,按照超額任務情況,設一等獎1名,獎勵現金1萬元;二等獎2名,各獎勵8000元;三等獎3名,各獎勵6000元。對完不成任務的鄉鎮每下欠1畝,處罰100元,由縣財政從該鄉轉移支付中直接扣除,同時嚴肅追究主要領導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