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武山縣為了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穩步增收,進一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樹立了“全面加速,提質增效,邁上新臺階”的農業和農村工作目標,并進一步強化措施,狠抓農業結構調整,強化農業基礎建設,抓服務,促增產,抓龍頭,帶農戶,拓市場、促銷售,切實加快了農民增收步伐。據初步統計,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63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1.3%。

一是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按照“川區抓蔬菜,山區抓洋芋,集中抓養殖,普遍抓勞務”的農業工作思路,堅持“資源利用最大化,特色優勢最大化,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原則,制訂農業結構調整規劃,建立農用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在促進土地優化組合和使用的基礎上,以三大區域為重點,加快了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使農業結構更優,效益更好。河谷川區重點發展現代農業,南河流域改進蔬菜輪作倒茬和種植模式,建成蒜苗、青筍和西紅柿基地1.55萬畝;山丹河流域的灘歌漆莊、黑殿、代溝、代磨區域,大力發展設施蔬菜1.5畝;山丹賀店、魏溝區域,繼續擴大蔬菜面積,建成無公害韭菜生產示范區;渭河流域在加快蔬菜產業化進程的同時,大力發展養豬業,建成渭河流域優質生豬生產加工基地;榜沙河流域依托農業綜合開發和灌渠改造,以“兩棚”建設為重點,建成了反季節蔬菜基地。淺山干旱區重點發展旱作物,在高樓、樺林、咀頭等鄉建成5萬畝玉米全膜覆蓋基地,在灘歌、榆盤等鄉鎮建成5.02萬畝洋芋良繁基地,在咀頭、四門等鄉鎮建成5.05萬畝復種蔬菜基地。高寒陰濕山區重點發展特色農業,在楊河、沿安、溫泉等鄉建成5萬畝藥材、蠶豆和蕓豆基地。大力發展以集中養殖為重點的畜牧業和以冷水魚為重點的特種養殖業,建成高標準養殖小區17個,其中,養羊小區1個,養豬小區13個,養雞小區1個,養魚小區2個。

二是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緊緊圍繞川區水利化、山區梯田化、道路網絡化、飲水安全化、鄉村清潔化的“新五化”目標,完成了東順渠下段8.68公里渠道襯砌、東梁渠續建和支渠配套工程, 維修改造千畝灌渠,新增灌面5千畝,實現了渭河及支流農田灌溉干渠配套化。加快實施飲水安全項目,新增安全飲水6870戶,實現了川區村飲水安全化。加快村內道路硬化步伐,今年完成90村313公里村道硬化,目前,全縣完成200村村道硬化630公里。堅持堤路配套,建設城關鎮家坡至陳門段渭河堤防4.6公里,城關至洛門渭河南岸堤防已立項。創新機制,科學規劃,整合項目資金及樺林、鴛鴦、高樓三鄉鎮力量,大力實施樺林溝整流域綜合開發,實行山、水、田、林、路、草、溝綜合配套治理,興修梯田1.3萬畝,治理小流域23.04平方公里,新修農路4條51公里,田間道路50條48公里,改善了基礎條件,方便了群眾生產生活。加強農村電力能源建設,加快城鄉電網改造步伐,建成沼氣池2200眼。進一步加大果園建設力度,建成山丹、鴛鴦羅家溝萬畝核桃,溫泉東梁萬畝果品和渭北淺山區萬畝文冠果等基地,拓寬了群眾的增收渠道。

三是強化農業服務工作。在積極、有力落實糧食直補、農資補貼、良種補貼等支農惠農政策的基礎上,努力協調金融行業對種養大戶、龍頭企業及廣大農戶提供信貸支持,為農民解決發展生產資金不足的問題。整合資金、人才、場地等科技培訓資源,以縣職校、農廣校、黨校及鄉鎮技術培訓學校為主體,建立鄉村科普培訓基地和田間地頭指導培訓為基礎的多元化科技培訓網絡,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培訓農民,造就農村能人,幫助農民提高科學思想認識,改變種植觀念,改良現有品種質量,引進新優品種,切實抓好新技術推廣應用,努力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帶動廣大農戶增收致富。目前,已開展各類培訓班396期,培訓農民27100人次。依托廣播電視、移動信息網、教育遠程網,健全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及時為農民提供各類政策、科技、市場等信息,引導農民走現代科學生產的道路。積極引導農民健全、完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努力提高組織化程度,鼓勵引導合作組織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全方位服務,把生產和流通有機銜接起來,增強市場應對能力,化解風險,穩步增收。努力搞活流通,拓寬銷路,促進農產品交易,真正實現農民增收,在加強境內市場建設管理,規范市場經營,促進公平交易的同時,強化對周邊市場的調查、協調、聯系,建立良性銷售網絡,拓寬市場規模,延伸銷售半徑,擴大銷售量,增加農民收入。

四是狠抓龍頭企業發展。按照“突出區域特色優勢,做大基地,做強龍頭,做優產品,做活市場”的工作思路,圍繞全民創業,出臺優惠政策,依托礦產資源、水力資源和閑置廠房較多等優勢,為龍頭企業發展提供廣闊空間,引導農戶以各種形式進入產業經營體系,實現了企業與農戶的雙贏。扶持金隴公司和綠源公司蠶豆加工、蔬菜脫水、蕎麥仁生產線及益民屠宰項目,使其擴大規模,提高效益,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扶持康達牧業公司建成肉牛屠宰生產線;以四門、楊河等南部山區為重點,以新建西門塔爾牛凍配點為依托,按照農戶分散繁殖犢牛、公司集中育肥加工的模式,建成優質肉牛養殖基地,形成“公司+基地帶農戶”的產業格局。加強洛門蔬菜市場信息網絡、質量檢測體系和配套設施建設,規范市場管理,啟動果蔬氣調庫生產,提升市場的品位和服務能力。充分發揮綠色品牌的作用,重視蔬菜商品注冊和宣傳推介,扶持發展蔬菜保鮮貯運、分等定級、凈菜精細包裝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帶動和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增加了農產品附加值。

五是加大勞務輸轉力度。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進一步加大勞務輸轉力度。健全勞務信息網絡,廣泛搜集用工信息,全力搞好溝通協調工作,不斷擴大勞務輸出基地。加強勞務培訓,做好農民工技能鑒定和專業技術職稱評定工作,提高勞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實現勞務輸轉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打響魯班建筑、寧遠家政大嫂等勞務品牌,進一步加大組織輸轉力度,促進勞務輸轉由自發型向組織型、由盲目型向有固定基地、由臨時型向長期型,從低收入向高收入轉變。加強政策法規宣傳教育,加大綜合服務力度,健全落實重點地區集中維權處理、重大勞務糾紛查處等制度,強力推動勞務經濟健康、快速發展。今年,輸轉勞務人員10.8萬人次,創收3.8億元。(政府辦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