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山縣把老灌區擴建改造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舉措,堅持科技興水、狠抓項目建設,相繼建成了一批特色水利,為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
武山縣地處天水市西北部的渭河中上游,境內山多川少,渭河自西向縱貫全縣,其支流榜沙河、漳河、山丹河、大南河、聶河年平均流量為1.86萬立方。豐富的水資源決定了水利在全縣經濟建設中的特殊地位。歷屆縣委、縣政府把“大興水利、根治水患”作為執政之要,確立了“三水齊抓”的思路,以“川區實現水利化”為目標,加快灌區節水改造步伐,有效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

2000年以來,武山縣加大了對老灌區的擴建改造力度,先后投入建設資金4458萬元對北順渠、東順渠、南河灌渠及車岸渠四條萬畝渠道進行改造,襯砌渠道17條87公里,配套渠系建筑物695座。今年又投入2630多萬元對榜沙河中型灌區、東梁渠進行擴建改造,襯砌干渠68.67公里,新建渠系建筑物470座,新增灌溉面積1.5萬畝。至目前,全縣灌溉工程達到485處,灌溉面積由80年代的6萬畝增加到現在的11.37萬畝。

南河灌區是該縣四大萬畝灌渠之一,灌溉著洛門鎮19個村的15000畝耕地。2006年,該渠道擴建改造后,灌溉面積由改造前的6000畝增加到15000畝,群眾高興地說:“修一條渠道就如同建了一家銀行,富了一方百姓”。如今,這條被群眾稱為流金淌銀的灌區內,蔬菜種植面積由改造前的20%增長到85%,年新增產值560萬元,人均農業收入達到3200元。為了提高用水效率,灌區內還建成了5000畝的優質蔬菜生產區及文家寺、東旱坪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并配置了滴灌、噴灌等高效節水設施,使用水戶從節水改造中得到實惠。
由于灌溉保障措施的落實,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有效推進了灌區種植結構的變革,各灌區由過去單一的糧食生產轉變為蔬菜種植,由一茬種植變為多茬種植。據有關部門統計,渠道改造后,農民灌溉支出由改造前的每畝120元減少到20元,灌區內人均純收入由改造前1300元增加到2750元。全縣30%以上的糧食和90%以上的蔬菜產自僅占耕地總面積14%的灌溉區。水的利用效率由0.4立方提高到0.65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