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60年巨變系列報道之四
——民生和諧譜新篇

60年前的武山,信息不暢、交通不便,群眾生活困難。60年來,武山人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出門水泥路,看病新農合,手上打電話,網上看天下……
解放以來,武山縣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不斷改善人民生活,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在黨的惠民政策的指引下,縣委、縣政府把改善民生問題當作頭等大事來抓,解決了出行難、飲水難、看病難、上學難、就業難等一系列民生問題,人民群眾分享了改革開放的成果,真正得到了實惠。
武山農村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為解決群眾的出行困難,縣上先后投入百萬勞力,10多億元的資金,修建了洛馬公路、武漳公路、賀岷公路、洛禮公路及龍咀、城榆和溫草等干線公路和通鄉道路,實施了鄉村道路“通達工程”,修建通村公路1373條3230公里,修建了武山渭河大橋、洛門渭河大橋、史家莊渭河大橋、鴛鴦廣濟大橋等大型橋梁12座,316國道、天定高速公路、天蘭鐵路穿越縣境,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縣城至洛門、山丹開通了公交線路,開通了全縣15個鄉鎮客運專線和武山至蘭州、天水的長途客運線,結束了武山長期以來交通不暢、群眾出行困難的歷史。
由于自然條件差,武山渭北山區和洛門、高樓、樺林等高山地區長期干旱缺水,群眾飲水困難,改革開放以來,縣上大力實施了人畜安全飲水項目工程,先后修建各類水窖1.86萬眼,在川區的50多個村接通了安全衛生的自來水,基本緩解了人畜飲水困難。在水利建設中,先后修建了北順渠、東順渠等4條萬畝灌渠,有效灌面達到6.7畝。退耕還林50.12萬畝,荒山造林48.82萬畝,栽植公路行道樹3000萬株,有效改善自然生態環境。

在醫療衛生事業方面,新建了縣醫院門診大樓、縣中醫院綜合門診樓,改造了15個鄉鎮的中心衛生院,先后購置各類醫療設備8000多臺件,設置病床860張,特別是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實施以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已為4.3萬例參合群眾報銷住院醫藥費5978.42萬元,為31.67萬例參合群眾報銷門診醫藥費589.85萬元。
在教育事業方面,修建各類學校265所,近幾年,縣上每年平均投入校舍危房改造資金1800多萬元,合理調整了學校布局,建起了一批學生寄宿樓,高考上線人數進三年邁出三大步,今年突破了900人大關。新修了武山三中、四中和城關二小、三小,緩解了城區周邊的就學壓力,全縣教育事業已步入穩步較快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
廣播電視進村入戶率分別達到100%,有8個鄉鎮接通了有線電視網,鄉鄉建起了文化站,80%的村修建了文化室。農村開通了程控電話,修建了30多個通信接收基站,全縣擁有固定電話和手機用戶12萬多部,擁有電腦1萬多臺,寬帶網絡延伸到全縣的每個角落,農民網上查信息,指導種田,成為新時尚。近幾年,縣上每年投入1億多元的資金安排困難職工的生產生活,并在農村落實了養老保險制度,在城區為1600名下崗職工安排了再就業小額貸款1000多萬元,安排公益性就業崗位500多個。去年勞務輸人數達10萬人次,勞務收入近3億元。全縣興起了全民創業熱潮,形成了“能人創企業,群眾創家業,干部創事業”的新局面。
社會治安、計劃生育、文化事業穩步推進,法制教育不斷加強,法律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黨的民生政策在武山得到了充分體現,人民群眾安居樂業,享受著黨和政府帶來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