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0日,武山縣委副書記馬越垠、縣政協副主席駱育喜帶領縣扶貧辦、農業局、蔬菜局、科技局等單位負責人,深入灘歌鎮漆莊蔬菜生產基地就日光溫室生態種植技術試驗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
調研中,馬越垠一行現場查看了日光溫室生態種植技術試驗情況,認真聽取了蔬菜局和灘歌鎮負責人的匯報,并和試驗戶菜農親切交談,詳細了解了日光溫室生態種植技術的操作流程和應用新技術后對提高蔬菜產量、改良蔬菜品質、促進農民增收以及減少病蟲害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調研結束后,馬越垠主持在灘歌鎮召開了座談會,他指出,生態種植技術是從外地學習引進的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是利用秸稈發酵,產生二氧化碳、熱量、抗病孢子、有機無機肥料來提高作物抗病能力、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的一項新技術。從灘歌鎮漆莊蔬菜生產基地日光溫室生態種植技術試驗情況來看,該項技術對增強蔬菜抗病蟲害能力、提高作物產量、延長作物生長期、幫助農民增收效果明顯,切實有必要在規模示范的基礎上,在全縣積極推廣應用。

就如何試驗推廣該項技術,提高全縣蔬菜產量,改良蔬菜品質,促進農民增收,馬越垠要求,一要規范技術操作流程。蔬菜、科技、農業等部門要積極配合,在全面總結試驗成功經驗和做法的基礎上,深入研究,熟練掌握該項技術,將具體的操作規程、技術標準和注意事項進行全面歸納整理,制作成詳細的技術資料,為下一階段集中培訓、規模示范提供技術依據。二要認真篩選規模示范區域。蔬菜、農業、科技部門要在廣泛調研、嚴密論證的基礎上,盡快篩選確定好規模示范區域和試驗蔬菜種類,力爭年內在全縣不同區域的蔬菜園區和蔬菜生產基地分別開展不同規模、不同蔬菜種類的示范,為明年全面推廣應用做好準備。三要做好示范前宣傳培訓工作。蔬菜、科技部門要組織強有力的技術隊伍,深入到蔬菜種植鄉鎮、園區和生產基地,進行集中培訓,讓群眾深入了解新技術的優越性,全面掌握新技術的操作規程,相關鄉鎮也要組織人員進村入戶,采取多種方式,廣泛宣傳,積極引導,使蔬菜園區和蔬菜生產基地的群眾盡快了解這項技術,為規模試驗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四要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相關部門要多方籌資,整合資金,按照以獎代補的辦法支持這項新技術的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工作,扶貧辦、科技局和農業局,一方面要通盤考慮,共同研究,大力籌措資金,另一方面要認真梳理,加大項目的爭取力度,為這項新技術的示范推廣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

(鎮干部手中拿著從試驗戶蔬菜地里挖出來的秸稈)

(試驗戶蔬菜地里埋在土層下的秸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