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副書記、代省長劉偉平在武山視察指導工作。
省委常委、副省長劉永富在武山視察指導工作。
省、市領導在武山檢查指導工作。
穿行在武山縣城鄉的街頭巷尾,整潔的市容、林立的樓群,干凈整潔的交通道路、溫馨和諧的農家小院映入眼簾。如火如荼的精神文明建設,猶如浩蕩春風,吹遍了全縣的各個角落,吹開了每個城鄉居民的心扉。
武山縣有1800多年的建縣歷史,境內名勝古跡遍布。礦產資源豐富,蛇紋巖儲藏量居世界第二位,石灰巖儲量達15億噸,鉬礦已探明儲量超過20萬噸;水資源充足,渭河及其5條支流交融相匯;隴海鐵路、316國道和即將建成通車的天定高速公路自東向西貫穿全境,交通區位優勢十分明顯。目前全縣已形成了蔬菜、洋芋、養殖三大特色農業產業,建筑建材、礦產開發、農副產品加工三大地方工業,石窟文化、休閑度假、綠色生態三大旅游品牌。武山被列為全國綠色農業示范縣、全國蔬菜標準化示范縣,被命名為“中國韭菜之鄉”“全國武術之鄉”,素有隴上“書畫之鄉”“玉器之鄉”的美譽。
借著加強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的勁風,全縣人民正以飽滿的工作熱情,為武山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作出更加積極的貢獻。
干凈整潔的新農宅。
大力發展蔬菜特色產業。
村村有了黨組織活動場所。
精神文明建設與科學發展相結合,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全縣各級黨政組織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的總要求,以開展文明城鎮、文明單位創建活動為載體,進一步提高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為全面貫徹落實武山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的總體目標,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上半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12.8億元,同比增長11.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億元,同比增長18.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5.6億元,同比增長42.6%;大口徑財政收入8364萬元,同比增長47.6%;財政支出3.5億元,同比增長16.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億元,同比增長17.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分別增長18.9%和16.2%。
今年以來,武山縣認真貫徹“國辦47條意見”,緊緊圍繞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省委“兩翼齊飛”及天水市“1135”區域發展戰略,搶抓歷史機遇,扎實開展“創先爭優”和“轉變作風抓落實年”活動,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不斷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創造力。按照“川區抓蔬菜,山區抓洋芋,集中抓養殖,普遍抓勞務”的產業發展思路,大力發展蔬菜等特色產業,狠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大扶持力度,工業經濟穩步發展。健全完善市場體系,商貿旅游發展不斷加快。大力加強“五大五小”市場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市場流通效應日益顯現。旅游業快速發展,上半年接待游客19.9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8357萬元,同比增長37.8%。積極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爭取到各類國家投資項目36項,總投資4.9億元,實現了投資快速增長。多渠道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儲備簽約項目46項,投資額86億元;已簽約7項,總投資8.3億元。實施在建項目109項。
精神文明建設與城鄉一體化建設相結合,文明之花結出累累碩果
近年來,武山縣各級黨政組織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為出發點,以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以改變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環境為著力點,以完善文化設施、促進鄉風文明為突破口,以點帶面,連片創建,把精神文明建設與發展目標緊密結合,與塑造和諧精神、普及和諧美德、培育和諧文化緊密結合,扎實推進群眾性文明創建活動,探索出了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與時代相適應的新方法、新思路,取得了累累碩果。目前,已建成文明生態村33個,創建省級文明村1個、市級文明鄉鎮4個、市級文明村14個、縣級文明鄉鎮5個、縣級文明村63個等。以爭創國家級衛生縣城為重點,充分發揮文明單位、文明社區的示范引導作用,深入開展了創建衛生示范鎮(村、戶)、爭創“文明誠信戶”“十星級文明戶”“科技示范戶”活動,在全縣15個鄉鎮廣泛開展爭做新型農民、爭當文明農戶、爭創文明新村評選活動,使農村的村風、村貌有了明顯改觀。建設鄉鎮文體服務中心、農村文化活動室,推進農村電影、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形成普惠性強、覆蓋面廣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大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和“三下鄉”活動,極大地豐富了農村群眾的文化生活。
按照“做強農業產業,壯大工業經濟,激發商貿活力,培育旅游優勢,提升科教水平,推進城鄉一體”的發展思路,以保增長、擴內需、強基礎、調結構、促和諧為主線,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全縣經濟社會呈現出持續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文明之花遍地開。
濃厚的習武尚武風尚。
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