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武山”系列報道之一
打造中國西部蔬菜產業強縣

春回大地,乍暖還寒,武山縣廣袤的田野里,農民們打埂建棚,施肥耕作,到處呈現出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
今年來,武山縣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來部署,以新的思路、新的定位,大手筆規劃,高起點動作,進一步突出優勢產業培育,不斷提高蔬菜生產效益,著力打響武山蔬菜品牌,努力把武山打造成中國西部蔬菜產業強縣。
武山縣是享譽全國的蔬菜大縣,“十一五”以來,該縣不斷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堅持把蔬菜產業作為戰略主導產業來培育,按照擴面、抓點、提質、增效的要求,以“一線兩區四片”為重點,堅持渠路配套擴規模,強化科技提檔次,標準生產樹品牌,搞活市場增效益的要求,從示范基地建設、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蔬菜產品質量安全、綠色蔬菜的配送、加大對外交流合作,促進蔬菜種植區域化、生產標準化、品牌特色化、流通信息化。建成了6大無公害蔬菜基地和11個蔬菜科技示范園區。實現周年生產,形成了以日光溫室、普通大棚、地膜覆蓋和露地蔬菜協調發展的多元化結構,有效地適應了市場的需求,提高了菜農的經濟收人。胡蘿卜、洋蔥、韭菜、番茄等21種產品已被農業部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形成了以洛門、城關蔬菜批發市場為中心,馬力、灘歌、鴛鴦、四門等鄉鎮農貿市場為依托,村頭、路口、微型市場為基礎的流通體系,形成了“萬人種蔬菜,千人搞運銷”的蔬菜產銷格局。并與全國24個省市和地區建立了穩定的供銷關系,蔬菜產品遠銷陜西、青海、寧夏、新疆、廣東、湖南等省市和地區,成為西北最大的蔬菜集散地。目前,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27.4萬畝,實現產值6.8億元。2010年武山縣被農業部列為首批全國設施蔬菜標準園創建縣、全省蔬菜標準園創建重點縣。
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隨著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以及市委、市政府“1135”區域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武山縣搶抓機遇,適時提出了“11253”區域發展戰略,明確提出建設中國西部蔬菜產業強縣、全國蔬菜標準園創建示范縣和關中——天水經濟區重要的蔬菜外銷基地,打響中國韭菜之鄉的品牌。在新的起點上,該縣繼續以壯大農業特色產業為重點,進一步提升“三農”工作水平,調整農業結構,加快蔬菜產業基地建設,積極爭取國家、省、市蔬菜標準園創建和產業扶持專項資金,認真落實縣財政設施蔬菜建設獎補資金500萬元,加快推進“一園三區”(渭河流域10萬畝標準化設施蔬菜產業園、四門西山梁區域山地復種蔬菜示范區、南部二陰山區正茬豆角種植示范區、北部淺山干旱區復種蔬菜示范區)建設,全力抓好蔬菜擴面、抓點、提質、增效工作,力爭年內新增蔬菜3萬畝,其中設施蔬菜6000畝。著力抓好科技創新和典型示范工作,高度重視蔬菜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大力培育一批種植能手、技術標兵和運銷大戶,切實做好品牌認證、信息網絡服務和質量安全檢測,不斷提高蔬菜生產效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努力建設富裕武山、生態武山、和諧武山、魅力武山。(特約記者 車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