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灘歌鎮黑池殿村扶貧開發日光溫室項目)
“十一五”以來,武山縣把扶貧開發作為改善民生和促進發展的重要推手,堅持走開發式扶貧的路子,突出抓好整村推進、產業化開發、科技扶貧和勞動技能培訓四大工作,使扶貧開發由以解決溫飽為主向增收型、發展型轉變,有力地促進了貧困鄉村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推動了全縣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
“十一五”期間,武山縣爭取項目資金達到新水平,累計爭取財政扶貧資金9764萬元,實施了60個村的整村推進項目和8個村的省級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試點項目;爭取各級幫扶單位幫扶資金和物資達1881.5萬元。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新突破,新修梯田2.28萬畝;襯砌渠道26.9 公里,新增灌溉面積1.4萬多畝;新修堤防工程35.4公里,有效保護了22個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建設水窖1300眼,解決了5000多人的飲水困難;新建鄉村文化設施35處。農業產業化發展取得新跨越,大力扶持蔬菜產業,新建日光溫室260座,移動棚110座,普通棚2466座;建設農戶養豬圈舍8650座,引進良種豬7500頭,扶持發展養殖示范村23個,養殖戶7800戶;投入234萬元扶貧貼息資金,發放貼息貸款4300萬元,扶持58個重點村的586戶農戶新建養殖小區62個;建立洋芋種植及良種繁育基地15個,引進渭薯系列洋芋新品種400萬公斤。科技扶貧有了新成就,大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培訓村干部和農民群眾8.2萬人次,勞動力輸轉技能培訓5000人次,培訓“兩后生”1700 多人,示范推廣20多項新技術。
通過近幾年的努力,武山縣扶貧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村經濟迅速發展,群眾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馬力鎮余寨村移動溫室 )
一是農民人均純收入較大幅度增長。隨著扶貧開發力度的加大,扶貧工作的不斷深入,農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1654元增長到2010年的2797元,比2006年凈增1143元,年均增長285元。勞動技能培訓使農民工資性收入比重增大,2010年農民工資性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2.3 %,其中務工收入占26.2 %。通過產業化項目扶持和科技扶貧,全縣經濟作物收入有了較大增長。
二是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2006年初,全縣共有農村貧困人口9.45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25.7%。至2010年底,全縣貧困人口下降到6.83萬人,比2006年減少2.62萬人,貧困面下降到16.3%。
三是區域內支柱產業基本形成。通過多年扶貧開發,全縣已形成蔬菜、洋芋、畜牧養殖、勞務輸出四大支柱產業。止2010年底,全縣蔬菜面積達27.4 萬畝,總產量68.9萬噸,產值6.8 億元,韭菜等12類21個品種獲得全國綠色產品認證,蔬菜產業已成為全縣第一大支柱產業。洋芋年種植面積達25.2萬畝,各類養殖小區達到62個。年輸轉勞務10萬多人次,創收達7億元。

洛門鎮董莊村灌渠進水口

省級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試點項目村——馬力鎮柴莊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