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福武山·和諧新春”系列報道之四
鑼鼓喧天鬧新春 祈福秧歌拜大年

正月初九晚,武山縣城鑼鼓喧天,禮炮轟鳴,許多村社秧歌走進縣城鬧新春、慶新年。秧歌鬧新春是武山的一大民俗民風,每逢新春佳節,大至縣城鄉鎮,小至鄉村小院,一到晚上,男女老少都湊到一起,身著彩服,手執彩燈,載歌載舞,歡度春節,以鄉土氣息濃厚的歌舞、花團錦簇的彩船、騰空飛舞的長龍等地方特色鮮明的武山秧歌,慶佳節,鬧新春,展現了武山農村的新景象、農民的新生活,強烈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憧憬。

武山秧歌也叫社火,又叫燈火道場,既不同于誕生在高山曠野的山歌和花兒盛會,也不同于低吟淺唱的里巷小曲。它是很早就誕生在武山這塊神奇土地上的一種很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古老傳統歌舞藝術形式和文化社事活動。武山秧歌這一土生土長于民間的絢麗山花,帶著它雜陳的方言俗語,以它悠久的歷史、博大精深的內涵、濃郁的風情和生活氣息,運用質樸的唱腔、通俗的語言、特殊的表演形式,表達著西部人特有的審美取向,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成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無論是語言文字、唱腔唱調,還是塑造藝術形象之舞蹈的表情達意等方面都有它獨特的創意和地域文化色彩。這一文化的實質,是人類從遠古時期便已萌發了的精神和生命意識的延伸和衍化,從遠古流經到現在,并伴隨著時代的脈搏流向未來。在這流變過程中演繹出越來越多,直抒胸臆,動人情愫的優秀作品。它是武山人的精神財富,是武山人文化和音樂史上最耀眼的一部分。打造這一藝術的是武山人數千年人類前進的歷史和根深蒂固的文化積淀以及鮮活而富有生氣的創造精神。它是武山人心理素質、文化傳統、審美觀念在文化藝術上的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