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楷模之七
鄉村舞臺 文化明星
——記武山縣農民放映員李改成

今年48歲的李改成是洛門鎮廖陽村農民,是一名普通的農村電影放映員。10多年來他情系鄉親,不辭辛苦,深入山區農村為群眾放映電影,并義務演出精彩的文藝節目;10多年來,他無私奉獻,熱心承辦村里的群眾文化,培養農村文藝人才,成了群眾心目中的文化明星;10多年來,他為宣傳黨的政策、普及科技知識、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努力。2005年被評為全國農村電影工作先進個人;2006年評為天水市優秀放映員,同年被評為甘肅省農村電影工作先進個人。近年來,他創辦的文化大院被省文化廳評為先進農村文化大院,他所在的武山縣洛門鎮電影放映隊被中宣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評為農村電影放映優秀放映隊。
熱愛文藝事業,自費組織文藝活動
李改成自小熱愛文藝工作,在中學和部隊服役期間都是業余文藝骨干分子。1984年退伍回鄉后,組織家鄉的文藝活動,繁榮鄉村的文化生活是他最大的心愿。2001年正月初六歡度春節之時,在全村鄉親們的期盼聲中,他第一次在家鄉舉辦了村里的春節文藝晚會,他走上了舞臺帶頭表演了精彩的節目。群眾興高采樂,村民們對他的齊聲贊譽,他從中感受到莫大的欣慰和幸福。
2001年春天,在村里群眾的支持鼓勵下,李改成將自己的住宅院落改建為當時農村十分時尚的文化大院,因陋就簡將家里的院墻改建成了一座簡易的舞臺背景,花了5000多元,自費購買了電影放映機、廣播喇叭和燈光音響器材,并自編自演節目,請全村群眾到他的家中欣賞,他的家成了村里群眾自娛自樂的重要文化娛樂場所。每逢節假日,他都要給群眾義務放映電影,還要邀請周邊村的文藝宣傳隊來演出,有時還給外村來的人員管吃管住。一年之后,家中僅有的一些積累花光了,生活也變得異常拮據,妻子孫迎花還為此曾經負氣出走。兒子李卡卡和女兒李霞霞看到自己外出打工一年的收入還不夠父親的“瞎折騰”,也對他產生了很大的意見和抱怨。一些村民也在背后說三道四,議論紛紛。正在李改成舉步維艱、一籌莫展之時,縣廣播電影電視局組織實施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在全縣各鄉鎮成立農村電影放映隊,經過推選,2004年4月他被縣廣電局聘為放映員,負責洛門鎮南片25個村的電影放映工作。這年7月1日,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李改成白天在田間勞作,晚上在村間播放電影,節假日在家中舉辦文藝活動。
從業余到專職,給李改成的藝術人生鋪就了一條充滿陽光的平坦大道。他日日奔波在鄉村道路上,夜夜沉浸于放映電影的愉快中。每放一場電影,李改成能得到一份國家的補貼,他家中的生活溫飽有了基本的保障。

宣傳黨的政策,傳播家鄉特色文化
為了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在他的文化大院還自費建起了村級廣播站。這個廣播站很有特色,早上播起床號,晚上播熄燈號,除了按時轉播中央臺、甘肅臺的新聞節目,在早上和中午時間堅持播出一小時的歌曲、秦腔和周邊村的新聞,大力頌揚發生在群眾身邊的好人好事。外地客商到村里來收菜,在他的廣播站發布信息,科技人員來到村里來,通過他的廣播站向群眾講解致富知識。
李改成既是農村的電影放映員,又是宣傳政策、傳播科技知識的義務宣傳員。他外出演電影還要帶上自己購置的演出服裝,在放映前演出半個小時的文藝節目,為群眾獻上幾個民族舞蹈,吸引了更多的群眾觀看。李改成在農村放映電影10多年,累計為鄉親們放映電影3500多場次,同時每年義務放映紅色電影100多場次,為周邊群眾演出文藝節目400多場次。近幾年,在縣上有關部門和洛門鎮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他參與組建了水簾洞民俗文化演唱團,組織了100多場文藝演出和文化活動。在自家的院里舉辦文藝舞會100多場次,多次邀請省、市的文藝家和農民文藝愛好者到他的家里交流文藝節目。李改成熱愛農村文藝事業的行動,感動了鄉親們,也感動了自己的親人,他的妻子、兒子、女兒和女婿也加入到了他的鄉村文化工作中。群眾最喜歡看他的蒙古舞《歡樂的草原》、新疆舞《亞克西》、回族舞《尕妹牡丹花中王》、藏族舞蹈《卓瑪的故鄉》和由陜北民歌改編的舞蹈《蘭花花》、《絲路雄風》等。他多次參加全縣的春節文藝演出,并作為武山農村社區文藝代表赴天水市參加了文藝展演。他以武山旋鼓文化為題材創編并演出的《武山旋鼓舞》得到群眾的好評,并榮獲全縣文藝匯演優秀獎。為了發揚武山民間傳統的旋鼓文化,他被省上確定為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山旋鼓的傳承人。李改成作出的突出貢獻得到黨和政府的充分肯定,他為家鄉農村文化事業孜孜追求和不懈努力的精神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贊譽。
真情獻給鄉親,再苦再累心甘情愿
2005年,在家人的支持下,他自費3000多元買來了DVD、光盤及音像設備,為他的文化大院購置文化器材。白天,特別是農忙季節,他要下地勞動,在兩畝蔬菜大棚里辛勤耕作;晚上,他早早地支起電影機,放起了音樂,歡快的歌聲吸引了更多的群眾。他走村串戶為四鄉八鄰的群眾服務,只要有人說一聲,再遠再累他也要去。《張思德》、《焦裕錄》等愛國主義教育題材的影片、農業科教知識和實用技術的影片,以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片,在附近的村莊放映了一遍又一遍。每次影片進入到高潮時,面對銀幕上閃現的焦裕錄等先進人物,他情不自禁地拿起話筒,以濃濃的武山話激動地向大家說,“鄉親們,這就是真正的共產黨員,這就是共產黨員的形象……”熱烈的掌聲蓋過了他的話音。
“蓼陽村廣播站,現在開始廣播了……”每天早上起來,由李改成主持的蓼陽村廣播站便開始廣播,“蓼陽村,村美、山美、人更美,我們有美好的未來……”他辦的廣播站主要內容是宣傳黨的政策和科技知識,以及村里及周邊的好人好事,還有豐富多彩的各類文化節目,給每天辛勤勞作的村民們的奉獻著一道道精美的精神文化大餐。聽著廣播,面帶微笑,迎著暖陽照射下的金光大道,信心百倍地開始了一天的美好生活。
“……自小受盡了貧寒和艱辛,如今能過上好生活,這是當初做夢也想不到的,我應該好好地回報我們的黨,回報我的鄉親們!”這是李改成在心中醞釀了多年的一句最真實的感言。
李改成成了武山農村的文化名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建起屬于自己的鄉村文藝演出團體。他把全部的熱情和汗水無私地奉獻給了他深深熱愛的鄉親們,奉獻給了這片生他養他的黃土地。他熱心宣傳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猶如春雨潤物,潛移默化的引導了農村群眾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抵制了部分群眾聚眾賭博等不良的生活習慣,推動了農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健康開展。為了不斷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李改成通過文藝演出,把黨和國家的“三農”政策及時傳達給了鄉親們,把惠農政策編進了歌舞、快板等節目,不僅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更體現濃厚的時代精神。
近年來,李改成成了中央及省、市各大新聞媒體關注的人物,他的事跡被廣泛傳播,感動了好多人。2012年初,他被評為“感動武山?十大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