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楷模之十一:
情系學子 大愛無聲
——記武山縣城關小學校長李新軍

在2004年第二十個教師節,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溫子安,為武山縣城關小學校長李新軍題寫了“嘔心瀝血、傾灑教育”的題詞。這份題詞是對李新軍30多年來從事家鄉教育事業的高度贊譽。
李新軍,男,漢族,1957年出生,1973年參加工作,1978年入黨,系中國教育藝術研究會會員、市政府督學,市政協委員,小學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縣十五屆人大代表,現任武山縣城關中心小學校長。
提起李新軍這個普通的名字,不僅在武山縣內人盡皆知,在市里、省里,甚至在全國的中小學教育界,也有較高的知名度。他先后擔任洛門小學、城關小學的校長,為這兩所學校教學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洛門小學工作的16年,他多方奔波,千方百計籌措資金,爭取省、市項目經費,提前5年完成了20年的遠景規劃,學校先后建成辦公樓、教學樓、藝術樓、圖書室、實驗室、閱覽室、微機室、校史展覽室……學校先后得到國家、省、市、縣的表彰獎勵。1996年的深冬,李新軍同志拿著一份申報教學設施項目的重要文件準備送往省城,可是從下午3點一直等到5點都沒有通向省城的車。眼看次日省財政廳就要對遺留項目進行年終審議,26日趕不到省城是不行的。萬般無奈之下,他在洛門汽車站擋住一輛拉蔬菜的大卡車,裹緊棉大衣躺在了大卡車的帆布下面,當車到達省城,司機叫他下車時,他幾乎全身凍僵,不能動彈。
2002年,李新軍調入城關中心小學。這是一所百年老校,也是武山教育的發源地,但由于校舍90%為C級危房(90%的房子是用廟材改造)且校舍十分緊張,班額80—90人,嚴重制約著學校的發展。他和校領導班子經多方努力,先后建起了辦公樓、教學樓、綜合樓,校園得到了硬化,同時解決了學校的供暖、排水、供水問題,又通過博瑞科技集團,為學校捐建了價值140多萬元的6個多媒體教室、1個電子閱覽室、2個計算機教室、圖書10000多冊,學校的基礎設施和現代化教學設備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近年來,城關小學先后榮獲“全國少先隊紅旗大隊”、全國“紅領巾建設之家”、“甘肅省教育系統先進單位”、 “甘肅省體育衛生先進集體”、“天水市公民道德教育示范校”、“天水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天水市校園文明示范校”;2004年,城關小學榮獲天水市小學中唯一一所省級“綠色學校”榮譽稱號;2007年,城關小學又榮獲全國婦女“巾幗建功先進單位”光榮稱號。
“卅載矢志教育,一生嘔心瀝血”。在他無私奉獻于教育事業的同時,黨和政府也對他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授予了他眾多的榮譽稱號。1992年,縣委、縣政府授予李新軍“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1994年,他被省委、省政府授于“甘肅省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1999年5月,被評為全國“陳香梅教育基金首屆優秀教師獎”,并在人民大會堂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會見;2001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十佳校長”,洛門小學授予“十佳學校”,同年,被評為“天水市學科帶頭人”,并于11月應邀在釣魚臺國賓館參加“二十一世紀校長論談”大會;2004年被省政府評為小學“特級教師”。2011年李新軍又被市教育局授予“美德校長”稱號,同年,被國家司法部、中央綜治辦、全國關工委授予“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先進個人”光榮稱號。
在學科研究和小學教育教學管理理論研究方面,李新軍更是數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勤奮鉆研,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先后有20多篇教學論文在《中國教育藝術》、《甘肅教育》、《甘肅教育報》等雜志報刊發表。

撥開環繞在李新軍頭上那些炫目的光環,讓我們走進發生在他身上的幾個真實故事。
1975年李新軍擔任榆盤馬河小學代課教師,新學期開學幾天了,他發現一個叫陳想德的同學沒來報到。晚上他去家訪,眼前的情景讓他呆住了:一間破舊的不能再破舊的土坯房中,一位70多歲頭發全白的老奶奶和一位50多歲披頭散發的婦人目光呆滯地坐在連炕席都沒有的土炕上發呆,地上臥著豬和幾只雞。一問才知道,70多歲的老人是陳想德的婆婆,披頭散發的是陳想德的母親。想德的爺爺、父親均已過世,家中空留一個孤兒和兩個寡婦,想德的母親還患有輕微精神分裂癥。看到這慘狀,他立刻從微薄的工資中拿出錢,幫助10歲的小想德交了學雜費,購買了學習用品,并一直資助他到小學畢業。1998年,陳想德和愛人帶著一對兒女專程來看望李新軍,并拿出2000元錢聲淚俱下地說:“李老師,如果沒有你,就不可能有我們一家,請您收下我這點小小的心意吧!”李新軍很平靜地對他說:“你是我的學生,你有困難應該幫助,真正的師愛是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如果一定要回報,請照顧好你的母親,教育好兩個孩子就行了。”
還是在榆盤教學時,潭家山的孩子潭世德天資聰慧,非常熱愛學習,可因家境貧困屢次休學,他無數次上潭家山做其父母的思想工作,動員上學,并多次支付潭世德的學雜費和學習用品費,潭世德現在已是白銀市數百萬資產的礦企老板。
1992年,青年教師包斌被確診為腦瘤。他母親東挪西借,只籌集了500多元,為了搶救這位年輕教師的生命,他馬上召開校務會議,動員全體教師捐款2000多元,學校籌集2000多元,并派專人去西安第四軍醫大學附屬醫院陪護。通過手術,從包斌頭部取出兩顆瘤子,從而挽救了這位年輕教師垂危的生命。
洛門的賈韻珠同學,父母均為啞吧,就這樣一個特殊的家庭,孩子繼續求學眼看已成為不可能。就在父母放棄時,李新軍沒有放棄,2002年他通過天津舉行的“為了西部的孩子”這一活動,聯系到了天津企業老總張華女士資助,賈韻珠順利完成了義務教育的全部課程。
在新疆大學讀書的孤兒馬應中同學;在北京化工大學就讀,失去父親的仙子龍同學;在西安鐵道學院就讀,失去母親的裴小峰同學;在天水職校就讀,失去父親的殘疾孩子張全福……還有那些多的叫不過來名字的同學,都得到過李新軍的幫助。在他們的心目中,李新軍就是他們慈祥的父親。
上善若水,大愛無聲。奉獻,往往是默默的。
2012年8月蘭州舉辦的慈善晚會“愛的遠行”披露了李新軍30多年來默默資助學生的感人事跡,在教育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有人在他的筆記中發現了這樣一段話:“我們這個世界需要愛,需要溫暖,需要奉獻,愛是暗夜里的燈光,是荒原上的星火,我們可能會因為窮困而窘迫,卻會因為有愛而堅強,可能會因命運的打擊而悲泣,卻會因為有愛而充滿希望,愛可以點燃我們心靈的圣火,愛可以讓我們的生命更加精彩,只要我們人人奉獻一點愛,這個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春天”。這,就是李新軍感人的心靈世界。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校長是學校的靈魂,有什么樣的校長就有什么樣的學生”。是的,校長的教育思想觀念,影響整個學校和所有教師與學生。校長應當具有開闊的視野、理性的思維、開拓進取的精神、實事求是的作風,并善于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貫穿于學校的全部活動之中。在人類邁向知識經濟的今天,學校應當成為一個學習型、研究型和創新型的整體。
他的學生,留美博士陳歧生同學從大洋彼岸的美國來信中這樣寫道:李校長,你教我們如何做人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您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用自身幾十年如一日的人格魅力感染、影響和教育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學子……
在李新軍的家里掛著這樣一幅書法作品“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為神”,那是我國著名演講者藝術家、教育家、詩人、國學大師、著名書法家、中國教育藝術研究會會長李燕杰教授專意擬文題贈的,也是對李新軍一生為人行止的詮釋和注腳。(秦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