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縣政府辦公室認真落實全縣雙聯行動暨扶貧攻堅行動推進會議和省委王書記武山調研時的重要指示精神,緊盯小康目標,聚力扶貧攻堅,積極組織干部職工經常性地深入聯系村開展雙聯工作,抓培訓、轉觀念,抓謀劃、理思路,抓項目、強基礎,抓產業、促增收,抓公益、強服務,著力推進“四大工程”,持續深化雙聯行動,鴛鴦丁門、麻山兩個聯系村雙聯綜合效應日益凸顯。

一是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著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積極協調,千方百計爭取項目資金,新修漳河堤防570米,丁門村蔬菜園區產業路7.4公里,襯砌園區渠系7公里,新建大口井1眼,啟動了丁門村南山600多畝的撂荒和60多畝水毀土地綜合利用,為3家專業合作社協調安裝2條專變線路,減輕企業發展負擔20余萬元。協調新修了長18公里的麻山村產業路,硬化上山道路5.3公里,投入資金25萬元,硬化村內巷道3000平方米,受益群眾達300多戶1000多人,使該村群眾徹底告別了世代耕作靠人扛畜馱的現象。按照生產便捷、生活宜居、環境優美的要求,統籌推進水、電、路、危舊墻體改造、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危舊房30戶,栽植行道樹2200株,積極探索文明鄉風建設的新路子。

二是大力實施富民產業培育工程,促進群眾增收致富。雙聯行動和扶貧攻堅工作中,縣政府辦公室創新思路,帶頭行動,率先提出了金融扶貧與精準扶貧相結合的新模式。按照“典型帶動、效益激勵、逐步延伸”的原則,通過實行土地流轉,引進公司化經營機制,鼓勵村民田志向、丁正紅等致富能力強的產業化經營企業,從銀行融資600多萬元,發展倉儲、設施蔬菜等產業,將有效的解決500多人的就業問題。新建了丁門村設施蔬菜產業園,落實蔬菜產業發展補助資金60多萬元,建成普通蔬菜大棚374個、鋼架棚68多個,占地面積205畝,年蔬菜產量達180萬公斤,總產值300萬元。扶持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建成了集農業開發、休閑旅游、餐飲娛樂為一體的金麟生態園。組建了武山縣富民蔬菜專業合作社,投資1600萬元的田興蔬菜冷庫正在建設,積極開展農超對接工作,農戶+專業合作社+公司的發展模式基本形成。幫助麻山村推廣種植全膜覆蓋玉米2500畝、黨參200畝、柴胡150畝,解決了麻山小學及群眾飲水困難問題,進一步夯實了聯系點群眾增收致富基礎。在今年秋季建園的關鍵時期,協調林業部門技術人員進行現場指導,畫線打點,組織干部職工和聯系村群眾一道開挖樹坑,開展建園工作,通過建園幫扶活動的開展,進一步增進了干部職工與聯系戶的感情,有效調動了群眾參與果園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了聯系戶脫貧致富的信心。

三是大力實施社會服務保障工程,補齊公共服務短板。積極爭取各類資金,重建了麻山小學,切實改善了辦學條件,協調新增教師2名,滿足了教學需求。建成了麻山村村陣地和丁門村“8+2”模式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和村衛生室,落實辦公桌椅14套,方便了群眾辦事就醫。硬化了丁門小學操場,完成了丁門幼兒園、文化活動中心建設規劃,籌集3.6萬元資助12名貧困學生圓了大學夢,協調有關部門為3戶因病返貧的群眾落實救助金2.8萬元。設立了信用社金融代辦點1處,落實婦女小額擔保、雙聯惠農等貸款210萬元。同時,將辦公室工作人員分成四個雙聯小分隊,利用周末,深入雙聯村田間地頭,通過交心談話,找準對接點和著力點,實地解決群眾遇到的問題,有力提升了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

四是大力實施素質提升工程,提高群眾自我發展能力。深入開展送政策、送法律、送文化、送科技、送項目、送信息、送健康、送服務等活動,發放各類宣傳資料1400多冊。積極動員群眾轉變傳統種植觀念,摒棄以往粗放落后的洋蔥種植模式,積極發展以航天辣椒為主的設施蔬菜,并協調縣蔬菜局、畜牧局、農業局技術人員,開展了航椒種植、規模養殖、畜禽防疫、沼氣建設等為重點內容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累計培訓農戶450多人,提高了群眾科技文化素質,增強了創業致富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