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攻堅 道路先行
——武山縣全面加快農村公路建設進程

近年來,武山縣把農村公路建設作為強力推進扶貧攻堅行動的重要抓手,緊緊依托全省扶貧攻堅交通先行省級試點縣和利用國開行貸款開展通村道路和安全飲水建設試點縣項目,多措并舉、凝聚合力,大力實施通鄉油路、通達通暢和農村“雙通”(通自然村,通田間道路)三大重點工程,交通道路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2557公里,所有鄉鎮全部通上了柏油路,90%的行政村通上了水泥路或柏油路,全面構筑了以國、省、縣道為主框架,通鄉公路為基礎,通村公路為補充的“四通八達”公路交通網絡,為大力推進扶貧攻堅行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是著眼扶貧攻堅抓規劃。緊緊圍繞扶貧攻堅這一核心,立足實際,著眼長遠,優化布局,科學編制了《武山縣農村公路建設總體規劃》和分年度實施計劃,做到“五結合、五優先”、“兩注重”、“一提高”。“五結合、五優先”即堅持把農村公路規劃與國、省干線道路規劃相結合,優先建設斷頭路、聯網路,注重做長線,形成網絡化;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優先建設試點村、示范村,突出以點帶面和示范引領;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優先建設蔬菜園區、特色產業基地、農田保護區、旅游景區道路,有效帶動產業增效、農民增收;與農村客運事業發展相結合,優先硬化拓寬已開通客運班線的通鄉通村公路,著力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與農村發展實際相結合,優先建設覆蓋面廣、受益人口多、輻射帶動作用大、社會經濟效益明顯的道路,加快推進扶貧攻堅。“兩注重”即注重安保設施和行道樹的配套,與公路同步規劃設計、同步建設。“一提高”即適當提高公路路基標準,在省、市標準的基礎上,將公路路肩由0.5米增加到1.5米以上,通村公路寬度由3.5米增加到4.5米以上,通暢工程由4.5米增加到6.5米以上,有效增加了路基寬度,減少了會車安全隱患,提高了公路實際通行能力。

二是突出打造精品抓質量。堅持嚴把質量關口,嚴格施工標準,努力把每一條農村公路都打造成質量精品工程、群眾滿意工程。一是嚴把準入關。嚴格落實工程招投標制度,對施工單位的資質及實力從嚴審查,做到優中選優。對施工企業進行動態管理,實行“末位淘汰制”,對年終質量綜合評比中名列后三位的施工企業直接淘汰,取消下年參與公路項目建設報名資格。二是嚴把施工關。強化工程監管,對大宗原材料實行集中采購或招標采購,施工過程隨機抽樣檢測,從源頭上保證工程材料質量。同時,選派技術人員現場跟班作業“旁站式”監管,選派鄉鎮駐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全程跟蹤、參與監管,做到了工程質量監督不留盲點。三是嚴把安保關。嚴格按照線路的重要程度、交通流量的大小,采取逐步推進的辦法分期、分批實施安保工程,在懸崖、陡坡、急彎、沿河等路段配套必要的安全標志、防撞墩等安保設施,提高了道路通行安全系數。四是嚴把驗收關。縣農村公路工程質量監測站嚴格按照《公路檢驗評定標準》,對所實施項目各個程序進行一一驗收,不合格的堅決要求返工整改,整改不力的列入全縣工程質量“黑名單”,不得參與各類項目建設。五是嚴把資金關。對公路建設的項目資金實行封閉運行、專賬核算、專人管理、專款專用,定期公示和審計管理使用情況,確保項目資金安全。六是嚴把責任關。建立縣四大組織領導包抓交通項目責任制,每一處重點建設工程都確定一名縣級領導負責協調解決困難問題,科學合理調度工期,層層落實責任。

三是圍繞機制創新抓合力。在利用好各類農村公路建設項目資金的同時,多渠道整合人力物力財力,合力推進通村公路建設。一是群眾“投”。充分發動群眾參與道路建設,廣大群眾自發投工投勞2.6萬個,在土地占用、附屬物拆遷、機械車輛投入等方面主動提供便利,如山丹西梁公路等多條道路的路基、鋪砂都由群眾自發提前完成,為項目建設節省了資金和時間。二是財政“補”。結合項目建設,縣財政連續三年投入500萬元,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實施通自然村道路、通田間產業道路建設工程,修通道路733條1300多公里,不僅彌補了自然村、產業基地不通公路的“空白”,而且為道路硬化奠定了良好基礎。三是聯合“建”。發動縣直各部門有效整合新農村、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林業生態等方面的資金和力量,配套實施農村公路項目。僅在行道樹方面,近三年來投入700多萬元,綠化美化道路300多公里,實現了公路建設與綠化同步。四是各界“幫”。充分動員和發揮社會力量,積極爭取省、市幫聯單位提供技術指導和幫建物資,動員武山籍在外人士、民營企業家捐資985萬元,建成橋梁6座,道路9條5.7公里。五是錯季“省”。在施工淡季建材價格較低的時候,提前與原材料廠家簽訂供貨合同,并通過招投標的辦法確定最低工程造價,千方百計節省建設資金,使有限的資金發揮了最大的效應。

四是注重規范運行抓養護。堅持農村公路“有路必管、有路必養,管必到位、養必優良”,努力打造“通暢、整潔、生態、安全”的交通環境。一是完善養護機制。建立了《武山縣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實施細則》,按照“縣道縣管、鄉道鄉管、村道村管”原則,明確了縣、鄉、村三極管養職責。成立了縣農村公路養護站、鄉農村公路管理養護所、村養護隊和養護監督小組,嚴格落實農村公路劃段包干、輪流養護、專人監督的管護體制和財政投入保障機制,確保農村公路管護實現規范化、長效化。二是改進養護方式。建立公路養護由沿線群眾劃段承包、集中養護和市場化運作的模式,按照“就近就便、認領認養”的原則,采取招聘和推薦的方式組建養護隊伍,確定日常管護員700名,在硬化道路每3公里、砂礫路每2公里確定1名養護人員,實現了農村公路養護“全覆蓋”。三是強化養護考評。將農村公路養護納入全縣綜合目標管理考核體系,層層簽訂責任書,確保農村公路管養工作有專人、有資金、有考核、有落實。實行縣道月檢、鄉道季檢、村道半年檢考評機制,對農村公路管養情況定期進行考核,按照考核結果核定并撥付養護資金,進一步激發了各責任主體落實養護責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是立足農村發展抓服務。充分發揮公路服務農村發展、推動小康建設的有力支撐作用,努力實現農村公路建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一是客運配套服務群眾出行。堅持公路修到哪里,客運班線就延伸到哪里,客運站點就建設在哪里。近三年開通運營班線93條,投入運營車輛327輛,建設行政村客運車停靠點295個,實現鄉有客運站、村有簡易站、路有停靠站,初步形成了規范便捷的農村客運服務網絡,有效解決了群眾出行難、乘車不安全的問題,有力促進了農村發展。二是環境配套服務美麗鄉村。為了將水泥路從村口延伸到群眾家門口,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采取“一事一議”等方式積極實施巷道硬化,大力開展鄉村環境整治,建立公路、村莊、巷道三位一體的經常性綠化美化和保潔機制,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三是產業配套服務增收致富。通村公路建設修到了老百姓家門口,修到了特色基地、田間地頭,有力改善了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實現了農資到地頭、客商到園區、農產品“一站式”進市場銷售,促進了蔬菜、洋芋、全膜玉米、中藥材、林果、畜牧等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擴面增效,有力帶動群眾增收。2014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040元,同比增長15%,一條條農村公路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民心路、致富路、小康路。(通訊員 王自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