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芳草綠茵的四月,武山縣廣袤的田野里油綠的麥田成片,蔬菜大棚布滿河谷兩岸,田間地頭處處有農民澆水、追肥的忙碌身影。
“從去年臘月到今年3月,雨水很少。但這兩年小農水項目把我們這片的村子都覆蓋了,沒雨水能澆上井水,再加上測土配方施肥實現了科學種田,保豐收不成問題。”北順村種菜大戶尤紅民告訴筆者。

正是因為擺脫了種田靠天的依賴,尤紅民家建起了35個日光溫棚,嫁接黃瓜50多畝。這兩年,他又承包了10畝地,新建了5個日光溫棚,擴大了種植規模。隨著農田水利設施的完善和科學種田的普及,像尤紅民一樣種田有底氣的農民會越來越多。
筆者在北順村千畝蔬菜基地上看到,菜農們在一棟棟大棚里進進出出,忙著搬運剛剛采摘的嫩綠的黃瓜、纖長的辣椒、紅潤的西紅柿。“年前,我家建起了3個蔬菜大棚,棚中的西紅柿、辣椒、黃瓜已陸續采摘,預計收入3萬多元。”正在大棚內采摘黃瓜的北順村農民張福順告訴筆者。蹲在菜棚口包裝黃瓜的六旬老人接過話茬說:“過去,這些地只種玉米、小麥、土豆,干旱時一年的收入還不到3000元。如今,有了灌溉水,一個大棚的收入就能上萬元。一年四季大棚里的蔬菜常種常綠,娃娃的上學錢不再發愁了,家里也蓋起了新房。”
筆者了解到,讓北順村蔬菜增產又增收的秘訣是該縣水務局實施的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據村民洪雙林介紹,過去采用大水漫灌,由于水源不穩定,每次灌溉要請人沿渠巡水,勞動效率低,成本非常高。如今,水利部門把高效節水滴灌工程安裝到了地頭,只要電動開關一扭,水就自動從管子里流了出來,灌溉時不僅省工、省水、省時,同時連肥料都澆到黃瓜秧根部,蔬菜大棚灌溉用水和肥料的利用率高達95%,農藥的使用率卻降低了30%,蔬菜的品質和產量明顯提高,每一座大棚增收了500元至1500元。

自2012年8月,武山縣被列為甘肅省第四批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高效節水灌溉試點縣后,該縣按計劃用三年時間,在渭河川道及其支流南河、榜沙河、車岸、北順、東梁5大萬畝灌區的37個村實施,主要建設溫室滴灌、半固定式噴灌及管灌工程。目前,該項目已完成投資7500多萬元,建成設施配套齊全的高效節水農田5.5萬多畝。項目啟動后,該縣先后在馬力龍川、車岸、東梁、北順灌區實施。共鋪設輸水干管206.19公里、管網4442.12公里,新建調蓄池45座,維修改造機井16眼,新建出水池8897座、閘閥井3318座、排水井827座,新增高效節水面積4.03萬畝。洛門鎮南河灌區的蓼陽等11個村和北順灌區的曲里等5個村的建設工程將在今年6月份完成建設任務。屆時,全縣將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6.06萬畝,每畝用水減少183立方,灌區灌溉保障率由50%提高到75%,年節約水量1109萬立方。高效節水灌溉為北順村蔬菜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該村已建起了2000多座高效日光溫室種植精細蔬菜,年創收1900余萬元。(何輝 周維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