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灘歌鎮王磨新村
全省“1236”扶貧攻堅行動開展以來,縣發改局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將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作為改善貧困人口居住條件,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的有力抓手,全力爭取和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效。2004年易地扶貧搬遷實施以來,累計投入1.6億元,共計搬遷14個鄉鎮56個自然村2351戶1.2萬人,新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宜居新村31個。今年,縣發改局繼續圍繞“挪窮窩、拔窮根、改窮業、換窮貌”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總體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工作模式,大力培育和發展后續產業,確保完成8鄉鎮406戶2074人的搬遷任務,為抓好這項工作,推出“五項”精準易地扶貧搬遷舉措,有力的助推了全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
一是緊盯貧困對象,在制定易地扶貧搬遷規劃上謀長效。今年2月份,縣發改局對全縣156個貧困村進行了全面摸底,對2016到2020年符合搬遷條件的村莊,在反復征求群眾意愿,區分輕重緩急的基礎上,啟動編制了《武山縣“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詳細制定年度搬遷計劃,精準到村、到戶、到人,確保貧困搬遷村村不漏戶,戶不漏人,做到了搬遷有規劃、實施有計劃,為全面解決和改善貧困村居住條件提供了有力保障。

山丹鎮車岸新村
二是采取插花安置,在拓寬易地扶貧搬遷渠道上求創新。在易地扶貧搬遷實施過程中,針對部分搬遷自然村(組)人口少,基礎設施滯后,扶貧成本過高,整村一次性搬遷難度大的問題,縣發改局按照“政府引導,群眾自愿,因戶施策,插花安置”的原則,積極拓寬安置渠道,借鑒和學習易地扶貧搬遷好經驗、好做法,進一步創新工作模式,在堅持整村(自然村組)搬遷的前提下,因戶施策將貧困群眾分批分次進行插花安置,搬遷到生產生活條件相對較好的城鎮村進行安置。特別是借助保障性安居工程、小城鎮商品房、工業園區、農貿市場、條件較好的中心村,采取整村規劃、分批安置的方式,引導群眾逐步向縣城和鎮區有序搬遷,實現梯次轉移。今年4月份,印制易地扶貧搬遷插花安置政策明白紙3萬份,通過廣播宣傳,入戶調查,召開群眾座談會和發放政策明白紙等形式,積極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插花安置相關政策,讓群眾了解政策、吃透政策,實現放心搬遷。

馬力鎮南陽新村
三是堅持以人為本,在動員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參與上下功夫。嚴格按照“政府引導、部門協作、群眾參與、全民共建”的原則,積極組織群眾參與工程建設和監督管理工作。從搬遷村莊的確定、安置點規劃選址、房屋戶型選擇、價格預算、資金籌措和施工企業的確定,每個環節都以群眾參與決策為主。特別是在各搬遷村組成立了搬遷村民理事會,把易地搬遷的決策權、參與權、監督權交給群眾,充分調動了群眾投身易地搬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高樓鄉玉林新村
四是立足產業特色,在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脫貧致富上促增收。縣發改局立足安置區資源和產業優勢,盡力協調相關部門,做好優惠政策的爭取和落實,在設施蔬菜種植、攤位出租和勞務輸出等方面給予搬遷群眾最大支持,培育和發展安置區主導產業。同時根據搬遷群眾家庭人口格局,經濟收入來源,創收技能等特點,制定精準的具體增收計劃,引導群眾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積極發展農副產業,拓寬增收渠道,真正實現“搬得出、穩的住、能致富”的脫貧致富目標。

灘歌鎮王磨新村
五是強化統籌協調,在易地扶貧搬遷資金整合上出實招。為進一步減輕群眾搬遷負擔,實現貧困群眾順利搬遷,縣發改局積極協調相關部門整合危舊房改造、財政一事一議、安全飲水和農村電網升級改造等項目資金,全力支持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設。同時積極協調縣金融辦、縣信用聯社為搬遷農戶落實3-5萬元財政貼息貸款,切實解決搬遷群眾籌集自籌資金困難的問題。

沿安鄉仁峪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