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脫貧不脫鉤 不小康不罷休
——武山縣沿安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側記

沿安鄉位于武山縣南部,是全縣最偏遠的鄉鎮,自然條件艱苦,農村內在資源和生產要素流動性差,農業種植結構單一,群眾增收致富產業發展后勁不足,基礎設施欠賬大,農村人口多,貧困面積大,貧困發生率高,被列為全縣重點扶貧開發的貧困鄉鎮之一,全鄉一半的村都在全縣南部鄉鎮特困片區規劃范圍之內,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面對全鄉的貧困現狀,沿安鄉把精準扶貧作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頭等大事,聚焦對象精準、目標精準、內容精準、方式精準、考評精準、保障精準,舉全鄉之力推進“1236”扶貧攻堅行動。目前,在全鄉范圍內,已全面唱響了精準扶貧的大合唱,一場扶貧攻堅的整體戰全面展開,正在悄然改變著昔日的貧困面貌。
鎖定目標 脫貧有方向
如何打好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盡快讓老百姓富起來,成為擺在全鄉上下一個重大而現實的問題。自省市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會議召開以來,沿安鄉迅速行動,多次召開領導干部會議和鄉村兩級干部會議,認真學習省上“1+17”、市上“1+18”、縣上“1+20”精準扶貧方案。鄉領導班子成員也分別入戶調研,結合省市縣精準扶貧方案精神和工作要求,反復研討,制定出臺了《沿安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計劃》。《計劃》的出臺為全鄉的精準扶貧攻堅戰明確了任務書,細化了路線圖、安排了時間表,也為全鄉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指明了方向。
圍繞雙聯 幫扶靠隊伍
自全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會議和駐村幫扶工作會議召開以來,鄉黨委、政府與省、市、縣領導和雙聯幫扶單位積極溝通銜接,爭取項目資金,回應群眾關切,努力在助推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和增收致富的項目建設上下功夫、促實效。截至目前,8個省市縣鄉四級聯村單位共幫辦各類實事30多件,落實各類幫扶資金100多萬元,化解矛盾糾紛10多起,資助困難學生10多名,培訓群眾100多人(次),雙聯行動取得了新成效。
由雙聯干部、掛職干部、大學生村官、農技人員和鄉駐村干部組成的8支駐村幫扶工作隊,積極深入到貧困村戶,主動作為,全面履行駐村幫扶隊工作職責,緊盯摸實貧困底子,爭做精準扶貧的“指導員”,緊盯改善基礎設施,爭做項目實施的“協調員”,緊盯培育富民產業,爭做促進發展的“服務員”,緊盯提升群眾素質,爭做政策法律的“宣傳員”,緊盯構建農村和諧,爭做矛盾糾紛的“協調員”。在宣傳政策、摸底調查、完善數據、制定規劃、協調項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全鄉扶貧攻堅大決戰打下堅實基礎。

結合建檔 摸底要精準
做好貧困人口的精準識別,是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首要環節。從精準扶貧攻堅行動一開始,沿安鄉就將貧困人口的識別作為開展精準扶貧的首要任務。堅持統一識別標準、統一數據口徑,動態掌握基本信息,推行扶貧對象實名制管理,組織專門力量調查摸底、群眾評議、鄉村公示等程序,精確識別全鄉扶貧對象,真正做到了底數清、問題清、任務清、對策清、責任清。擬定了2015年“精準扶貧”幫扶各貧困村實施方案,就幫扶措施、幫扶對象、幫扶項目、幫扶責任、幫扶效果等一一作了明確劃分,對識別出來的貧困村、貧困戶和貧困人口進行建檔立卡,填寫發放《貧困村、貧困戶登記表》和《扶貧手冊》,做到不含糊、不馬虎、不盲目。在堅持政府引導的前提下,實行上級幫扶與群眾自愿相結合、長期效益與短期效益相結合、分類指導與因地制宜相結合的“三個結合”機制,精確瞄準需幫扶貧困群體、貧困戶,深入分析、細致區分致貧原因,因村因戶施策,逐村逐戶制訂幫扶規劃和具體扶持措施,并確定責任人,有針對性地予以扶持,把扶貧工作由粗放式的“大水漫灌”轉為“精準滴灌”。

聚焦打贏 決戰出奇招
針對貧困村基礎條件差的“癥結”,沿安鄉堅持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打贏扶貧攻堅大決戰的“奇招”, 把解決貧困村行路難、飲水難、居住條件差作為“精準扶貧”的突破口,本著“群眾缺什么就扶什么”的精準扶貧工作思路,配套實施基礎設施建設。鄉黨委、政府在多次調研和征求群眾意愿的基礎上,大力實施草灘村仁峪自然村異地扶貧搬遷工程,新建新農村21套,在南川村征地24畝,投資700多萬元,預計新建南川新農村1處40套宅院,有效解決了兩村群眾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薄弱、生產生活困難等問題;沿安鄉與雙聯單位積極銜接,籌措資金,購置路燈近200盞,為中川和李草公路沿線各村實施村內道路亮化工程,幫助群眾圓了路燈夢,為全鄉打造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為方便群眾文化活動,積極爭取項目資金200多萬元,先后實施了九樹、白山、郭山、川兒、南川等村的村級綜合服務中心新建項目;在全鄉8個貧困村新建村級金融服務網點、互助老人幸福院、村級幼兒園和村衛生室各一處,逐步提升貧困村公共服務水平;為逐步改善教育教學環境,不斷提升教育質量,先后實施沿安初中辦公樓、教學樓、宿舍樓、餐廳以及沿安中心幼兒園、西溝小學、高九小學等學校的教學樓新建項目;始終堅持把通村道路建設作為精準扶貧的基礎性工作,在通行政村道路全部硬化、自然村全部砂化的基礎上,積極籌措資金400多萬元,扎實推進白山—新莊自然村、中川—交河灣自然村、高九村北鐵溝自然村、馮山村—黑毛山和馮家山自然村、南川—竹子溝自然村、沿安村等通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今年將基本實現通貧困自然村道路硬化全覆蓋;在中川那坡、川兒村分別新建便民橋一座,有效解決了群眾出行難問題。

結合全鄉農業種植結構單一,群眾致富產業發展后勁不足的實際,鄉黨委、政府和各雙聯幫扶單位始終把培育群眾增收致富產業作為打贏扶貧攻堅大決戰的“妙招”,始終堅持“扶貧先扶智”的原則,與相關部門銜接,按照“連片開發”、“一村一品”的產業培育模式,通過示范引領、企業帶動、組建專業合作社等多種形式,大力發展中藥材、勞務、畜牧、特色種養等特色富民產業,初步形成了“中藥材主導、多業并舉”的富民產業發展格局。各雙聯幫扶單位也積極發力,利用部門職能優勢,與相關企業對接考察勞務輸轉工作,調整群眾產業結構,大力培育群眾增收致富產業,不斷提高群眾收入水平,切實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

面對群眾產業發展資金瓶頸、動力不足的狀況,沿安鄉黨委、政府將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專項貸款作為打贏全鄉扶貧攻堅大決戰的“絕招”,嚴格按照《武山縣精準扶貧專項貸款暫行辦法》要求,嚴肅干部紀律,明確職責分工,靠實工作責任,扎實推進全鄉精準扶貧貸款工作。在全鄉精準扶貧工作會議結束后,全鄉共組建8支由各駐村干部、信用社信貸員、村干部組成的工作組進村入戶,宣傳精準扶貧專項貸款政策,深入開展調查摸底,并對本村申請辦理貸款的群眾進行扎實的貸款流程及填表要求培訓,讓貸款群眾更為詳細的了解貸款程序,切實為有貸款意愿和貸款需求的群眾落實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從而切地破解群眾發展瓶頸制約,激發群眾發展的內生動力,切實服務于群眾增收致富產業的發展,保障金準扶貧政策落地見效。截止目前,已有高九、草灘、九樹等8個貧困村的79戶2015年預脫貧的貧困群眾申辦了專項貸款。精準扶貧專項貸款的申辦發放,將有效解決貧困群眾產業發展難的問題,為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有力助推全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順利開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