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武山縣嚴格按照省、市《精準扶貧勞動力培訓支持計劃實施方案》要求,開闊思維,創新舉措,認真實施精準扶貧勞動力培訓支持計劃,切實加強貧困群眾“治窮病、拔窮根”自助能力,提升精準扶貧“造血功能”,做到了扶貧與扶智同步,輸血與造血銜接。截至目前,全縣共完成就業培訓1170人,崗位提升培訓120人,創業能力培訓200人,電子商務創業培訓180人,務工人員培訓2.1226萬人。
一是制定培訓計劃。為持續深化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程,增強扶貧對象“造血功能”,實現精準培訓與精準扶貧有效對接。縣人社局及時成立了精準扶貧勞動力培訓領導小組,下設了綜合協調、就業創業培訓、勞務品牌培訓、省級示范培訓、技能鑒定和對口幫扶6個職能小組。制定了《武山縣精準扶貧勞動力培訓支持計劃實施方案》、《武山縣精準扶貧勞動力培訓計劃》和《武山縣精準扶貧勞動力培訓作戰圖》,設立了精準扶貧勞動力培訓專項作戰室,充分明確目標任務,加強人員配置,列具培訓時序,靠實工作責任,做到了方案具體、目標具體、步驟具體、責任具體。

二是明確目標任務。高度聚焦目標精準和任務精準,認真總結提煉了“7+1”精準扶貧培訓工作思路(即深入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兩后生”職業技能學歷教育培訓、勞務品牌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農村創業和技能帶頭人省級示范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等7項傳統產業培訓,探索開展電子商務、快遞物流、信息服務等新型產業培訓),將勞動力技能培訓作為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突破口,牢牢抓住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兩個關鍵,全面發揮職業介紹、技能鑒定、組織輸轉職能,加大對新生代農民工和年輕勞動力的職業能力培訓。積極推進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探索開展電子商務、物流服務、物流運輸等新型培訓項目,力求以技能培訓推動勞動力素質提升的方式支撐第三產業發展,在勞務輸轉、勞動力技能提升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
三是深入調查摸底。充分發揮鄉鎮主體作用,嚴格遵照調查摸底和建檔立卡的相關程序,將勞動力培訓建檔立卡作為實現精準培訓的基礎性工作,充分加強人社和勞務系統人員配置,基本做到了每兩個工作隊都有1名熟悉培訓的業務人員和鄉村干部一起進行摸底填表,較好的達到了調查精準和建檔精準。截止7月底,全縣共完成建檔立卡精準扶貧勞動力217824人,其中貧困家庭勞動力42744人,百片千村勞動力17419人,外出務工勞動力106123人。全縣未接受職業培訓勞動力總數為32058人,尚有培訓需求15048人。

四是搭建培訓平臺。充分整合新型職業農民、省級示范性項目、就業創業和勞務品牌等培訓資源,合力搭建精準扶貧勞動力培訓平臺,形成了由縣人社局牽頭,縣婦聯、農業、林業、畜牧、職專等部門配合,大林職業技術學校和新強職業技術學校等民辦培訓機構參與的勞動力培訓實施主體,并對各單位的培訓資源、培訓師資進行了統一管理,匯聚精準扶貧勞動力培訓力量,最大限度的發揮了現有培訓資源的效益,有力推進了全縣精準扶貧勞動力計劃順利實施。
五是創新培訓方式。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緊扣項目特點、創新培訓方式,對癥下藥、因村施策,著力突出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實用性,體現培訓方式的靈活性,突出打造培訓新模式。以貧困家庭勞動力培訓需求為主,參照貧困村扶貧產業發展計劃,為各村制定不同的培訓菜單,使培訓能夠對癥下藥、精準有效,已完成菜單制定260村,制定率達到80%。同時,依據農村生產生活特點,采取集中培訓、上門指導、以師帶徒、田間地頭培訓等多種形式進行培訓,目前,已開展集中培訓36(場)次,上門指導890戶,師帶徒結對培訓119對,田間培訓33(場)次,內容涵蓋家政服務、電汽電焊、市場營銷、果樹栽培、生豬養殖、蔬菜種植、田間管理,直接受益群眾達到10733人。

六是提升培訓實效。堅持以部門聯動為抓手,高度重視培訓管理,著力加強精準扶貧勞動力培訓跟蹤問效。8月份,縣人社局聯合縣農業、畜牧、婦聯等部門,利用8天時間,深入15個鄉鎮55個貧困村,開展了2輪督促檢查工作,并將檢查出的問題向各鄉鎮、職能單位和駐村工作隊進行同步反饋。同時,督促培訓機構結合各鄉鎮、村產業發展實際,按照一業一訓,一技一訓,小班額、多班次的培訓要求,科學設置培訓內容、嚴格培訓流程,堅持每個培訓項目培訓總時間不得少于3天18課時的標準,加強整改落實,確保了培訓實效。(通訊員 羅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