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以來,武山縣緊盯群眾增收這個核心任務,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因地制宜發展壯大富民產業,形成蔬菜、勞務主導,林果、畜牧、中藥材、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多元富民產業體系,貧困群眾增收渠道有效拓寬,脫貧致富步伐進一步加快。

(豆角種植)

(勞務輸轉)
一是主導產業帶動增收。充分發揮蔬菜產業科技示范園區科技示范園區的帶動作用,在川區大力發展設施蔬菜,在山區大力推廣“菜—糧—油”兩年三熟高效種植模式。2016年,縣財政投入1000萬元,扶持貧困群眾種植豆角4萬畝,總產值達2億多元,人均增收2100元以上,架豆已成為貧困群眾增收最快的致富產業之一。有針對性的培訓貧困群眾1.9萬人,在集中用工城市建立勞務基地192個,組織輸轉勞務10.8萬人次,勞務創收18.6億元。

(洛門牟坪現代農業蘋果矮化密植示范園)

(通濟牧業)
二是特色產業助推增收。洛門牟坪現代農業蘋果矮化密植示范園二期全面建成,帶動全縣新增果園1.6萬畝,咀頭大櫻桃通過國家綠色A級食品認證,全縣果園面積達到7.2萬畝。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選聘167名生態護林員,戶均增收8000元。新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6個,冷水魚等特色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全縣畜禽飼養總量達到295萬頭只,總產值8.6億元。在適宜區域推廣種植黨參、柴胡、當歸等中藥材4萬多畝。

(金水灣農家樂)

(隴上農莊電商服務中心)
三是新興產業促進增收。大力發展特色鄉村旅游,縣財政落實獎補資金200萬元,新建農家樂60家,全縣農家樂達到183家,3家農家樂被評為中國鄉村旅游金牌農家樂,旅游富民效應不斷擴大。電子商務蓬勃興起,全縣電商企業達52家,從業人員超過5000人,積極扶持貧困群眾參與特色農產品網上銷售,全年電商交易額超過1.2億元。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流轉土地2.1萬畝,新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280個、家庭農場38家,貧困村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全覆蓋。制定了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規劃,有集體經濟收入的貧困村達到78個。

(大南河流域蔬菜生產基地)

(西梁“菜—糧—油”兩年三熟高效種植模式)

(勞務輸轉)

(咀頭高山大櫻桃)

(洛門金川蘋果種植基地)

(四門堯兒村養殖場)

(山丹任山柴胡種植基地)

(金麟生態園)

(四門奔騰農家樂)

(電商特色產品體驗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