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早期秦文化探源中國古代“上巳”節
祈福文化習俗

(“上巳節”曲水流觴圖)
“上巳”是中國古代的祈福文化節,源于先秦,興于秦漢,發展于魏晉南北朝,繁盛于唐,宋以后漸趨衰消。“上巳”是指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在水邊舉行沐浴洗濯以除垢去病、祛邪祈福的“祓禊”、祭祀婚育之神—高禖的活動,魏晉時期,又增添了踏青游會,曲水流殤等娛樂活動。秦早期的“尚水崇鳥”文化是“上巳”節俗的重要淵源。秦人崛起于今甘肅東部的天水—禮縣一帶,今天的武山也是早期秦人活動的中心區域,境內出土了一些珍貴的秦早期文物,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山東旱坪(毗鄰甘谷毛家坪遺址),是秦早期文化的重要遺址,出土了西周晚期秦文化的典型器物——癟襠鬲,鼓腹罐等器物,發現了帶圍溝的戰國秦墓等文化遺存,這表明武山也是秦早期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自古以來,祛災祈福是人們的普遍信仰和心理需求。《說文解字》釋“祓”:“除惡祭也”。《呂氏春秋·本味》:“湯得伊尹,祓之于廟”。《史記·周本紀》云:“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懼,穆卜,周公乃祓齋,自為質,欲代武王,武王有瘰。”可見,祓是古代除災求福之祭。“禊”,《史記·外戚世家》裴骃《集解》引徐廣曰:“三月上巳,臨水祓除謂之禊。”應劭《風俗通·祀典》曰:“禊者,潔也。春者,蠢蠢也,療生疾之時,于水上釁潔之也……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春天萬物復蘇,瘟疾易發,“祓禊”就是巳日在水邊驅邪祛瘟,祈求福祉的祭禮。

(王羲之《蘭亭集序》)
“祓禊”習俗源于先秦。《周禮·春官·女巫》:“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是當時這種場景的寫照。《后漢書·禮儀上》:“是月上巳,官民皆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可見,漢代上巳“祓禊”已成為全民性節慶活動。《宋書·月令》:“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魏晉時期,上巳節改為三月三日,增添了“曲水流殤”、“臨水飲宴”等娛樂活動。著名的《蘭亭集序》就是“書圣”王羲之在“曲水流殤”活動時乘興而書。《綏洛禊賦》:“祓除解禊,同會洛濱,妖童媛女,嬉游河曲,……臨清流,坐沙場,列罍樽,飛羽觴”。這是當時“臨水飲宴”場景。唐時皇帝在這天也要在曲江池宴會群臣,行祓禊之禮。《夢梁錄》載:“三月三日上巳之辰……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杜甫《麗人行》對此盛況亦有描寫:“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宋代以后,上巳節逐漸衰落,與寒食一起合流于清明。
上巳節“祓禊”源于先民的水崇拜。馬家窯彩陶中的條紋、漩紋、渦紋、波紋等,反映了先民對水的崇拜而祈求福佑。《竹書紀年》記載了黃帝對洛水的祭祀:“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于洛水。”《史記·秦本紀》:“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史記·五帝本記》載秦人先祖“帝顓頊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帝顓頊所居玄宮為北方之宮,北方色黑,五行屬水,故水德為帝,又稱玄帝。故秦人屬水德而尚黑色。秦滅六國,自以為獲水德之瑞,禱河求福。《史記·秦本紀》載:“(始皇)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而《詩經·秦風·蒹葭》寫的就是秦人在隴右活動時的水文化情節。南朝吳均《續齊諧記》載,晉武帝問其臣屬:“三月三曰曲水,其義何旨?”尚書郎束晳曰:“秦昭王三月上巳,置酒河曲,見金人自河而出,奉水心劍曰:令君制有西戎。及秦霸諸侯,乃因此處立為曲水。二漢相緣,皆為盛集。”帝曰:“善。”賜金五十斤。故事雖帶有神話色彩,但也反映出秦早期文化是“上巳節”祭水祈福習俗的重要淵源。

(武山文創產品—剪紙《燕子圖》)
上巳節祭祀“高禖”源于先民的鳥崇拜。石嶺下彩陶最經典的紋飾就是變體鳥頭紋和鳥翅紋。《史記·殷本紀》載:“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詩·商頌·玄鳥》也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少昊族裔的商人和秦人同源共祖,史書記載也類似。《史記?秦本紀》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這是“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會的反映。《說文解字》云:“黑而有赤色者為玄”。《說文解字》又云:“燕,玄鳥也”。燕子上體藍黑色,前胸黑赤相間。此外,秦字篆體就是燕子的意象寫真,而燕字和嬴字實為同類雙聲。可見,秦人的圖騰玄鳥就是燕子的雅稱。燕子是報春使者,主司孕育的神鳥。《逸周書·時訓解》云:“玄鳥不至,婦人不娠”。故在春天玄鳥飛來之時舉行祈子活動。《禮記·月令》:“玄鳥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禖。天子親往,后妃帥九嬪御。乃禮天子所御,帶以弓韣,授以弓矢于高禖之前。”可見,高禖祠祀實質是祈子文化禮俗,源于早期秦文化卵生殖崇拜的玄鳥圖騰,就是上巳婚育之神“高禖”的化身。時至今日,隴右民間武山一帶對燕子極為尊崇,民諺“打了燕子,死了老人家”。在本區把“祖先”俗稱“老人家”。同樣本區還流傳著“三月三,吃雞蛋”的說法。這些都是秦風上巳遺俗在本區的遺存。
總之,秦早期的“尚水崇鳥”文化是“上巳”祈福文化的重要淵源。秦先祖顓頊被尊為水神,秦人“以為水德”,認為水可消災祛邪,納福迎祥。漢承秦制,上巳節在秦漢時期成為重要的民俗節日。秦人圖騰燕子是婚育之神“高禖”的意象,也是知恩圖報的吉祥瑞鳥,民間有乳燕反哺之說。民諺“燕子低飛雨將至”,陽春三月雨貴油,先民期盼“燕低雨淋”來年五谷豐登。燕子是捕食蚊子、蒼蠅、蠓蟲等害蟲的益鳥,而驅病康體正是“祓禊”祈福的主旨。燕子也象征富貴,“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秦漢青銅器中的常見的云鶴紋、竊曲紋、鳳紋等吉祥紋飾也是由燕鳥紋演變而來。(裴應東)

(館藏秦早期青銅壺)

(館藏戰國秦式青銅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