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風送爽,果蔬飄香,遍地金黃,一派豐收景象。近日,天水在線一行走進武山縣實地采訪富民產業、高原夏菜——豆角種植、生長和銷售情況。

第一站來到四門鎮松樹村。松樹村屬于高海拔二陰山區,平均海拔2300米。這里很長時間以種植小麥、冬油菜等傳統作物為主,畝產值450元,沒有其他主導產業,是典型的深度貧困村。近年來,四門鎮黨委、政府以脫貧攻堅為抓手,通過入戶走訪,召開黨員大會、群眾代表大會等方式,大力宣傳縣委、縣政府富民產業政策,引導群眾因地制宜種植豆角等經濟作物。今年四門鎮為該村群眾發放了價值16萬元的枝干、15萬元的種植補貼,全力扶持該村群眾種豆角,松樹村的正茬豆角種植達到了450畝,復種面積100畝,戶均達到2畝以上、收入超過6000元,有的高達2萬多元。

松樹村是典型的山地村,土地面積小,且多有砂礫石,部分土地里還有大約幾千斤的大石頭。在這樣并不肥沃的土地里,種植的豆角卻非常好,不僅條順條直顏色好,而且產量高品質佳。在與農戶交談中得知,目前松樹村的豆角平均價格是2至3元。 “種植小麥一畝地最多產500斤糧食,也就賣個500來塊錢。今年的豆角畝產能有2000多斤,一斤按2塊算,一畝地就能收獲近5000塊錢,經濟效益是種小麥的10倍。”坐在地頭粗略算上一賬,孰優孰劣一目了然。在對比種植小麥與種植豆角帶來的收益時,明顯能看到說起豆角時村民們臉上發自內心的笑意。

松樹村青山掩映,大樹蒼茂,矮草蔥蘢。一條水泥路直通村里,路兩旁的土地里豆角長勢喜人,兩側山上怪石林立,草木茂盛,山下,人們笑語聲聲。在這兒,自然生長與人工種植得到了完美融合,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和諧發展。

別了松樹村村民的笑臉,一路繼續前行,路過了許多村莊,路上也看到了許多收購豆角的車輛,臨近中午時來到了溫泉鎮斜坡村。斜坡村土地平坦,連接成片,映入眼簾的是油油翠翠的豆角苗。為了避免被風吹倒,架豆的枝干上縱橫交錯系了細繩子加以穩固,豆角或垂在枝干上,或隱藏在葉子后。每隔一段,路邊就有三四輛收購豆角的汽車,路上趕來交豆角的村民絡繹不絕。斜坡村土地肥力較好,光照充足,又臨近東梁渠,灌溉水源有保證,種植豆角條件優越,畝產2000—3000斤左右,目前收購價格在2塊錢左右。

在洛門青露果蔬開發有限公司庫房,我們看到,二三百名婦女正在歸納分揀豆角。一等品裝在紙箱中,二等品裝在塑料袋中,三等品裝在編織袋中。與工作人員交談后,我們知道了劃分等級的依據——豆角以條直、條順、條細、沒有疤痕、豆角中的豆子沒有凸出,顏色綠中泛白泛黃者為佳,泛青色次之。分揀包裝后的大多都外銷了,在西安的超市中能賣到6元錢一斤,成都、鄭州的超市中能賣到8元錢一斤。分揀豆角的婦女是計量工資,高掛的太陽阻擋不了她們的工作熱情,就像在公路上看到的宣傳語,“不忘初心跟黨走,擼起袖子加油干。”

為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加快脫貧攻堅進程,武山縣委、縣政府結合實際,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富民產業,縣財政連續兩年每年投入1000萬元,在全縣適宜地區大力扶持貧困群眾種植豆角、中藥材,戶均增收4500元以上,豆角已發展成為武山種植區域最廣、面積最大的高原夏菜,也是群眾增收最快的富民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