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建引領促發展 凝心聚力譜新篇
黨的十八大以來,武山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視察甘肅“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不折不扣落實中央和省、市委的各項決策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始終把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重大政治責任,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為契機,聚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新要求,突出抓主抓要,重視落細落小,堅持破題解難,強化常態長效,不斷開創基層黨建工作新局面,為建設幸福美好小康武山提供了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從嚴傳導壓力,全面落實基層黨建工作責任
注重壓力傳導。縣委堅持把黨建工作和中心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出臺50多個規范性文件,建立縣級黨員領導干部抓黨建“三包三聯”制度,形成了縣委常委會定期研究黨建、縣委書記經常部署黨建、縣級黨員領導干部包抓指導黨建的工作機制。堅持抓鄉促村,上下聯動,縣鄉村三級建立“三張清單”,確立“支部規范、整鄉推進、整縣提升”的黨建工作思路,加大基層黨建在綜合目標管理考核中的權重。

注重整改落實。健全落實“聯述聯評聯考”制度,縣、鄉鎮、部門每年開展一次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工作,形成了述前調研、述中評議、述后整改相互銜接、配套有序的綜合性黨建責任述職體系。建立工作例會、季度通報、定期研究等日常工作制度。嚴格落實抓黨建“四掛鉤”制度,將平時督查、觀摩考核、述職評議的結果,與單位干部選任、評先選優、經費撥付、教育培訓直接掛鉤,壓實了黨建責任。
注重督導問責。嚴格落實“一督查二警告三通報四問責”辦法,通過基層黨建“大查大比”,專項督查,下發通報,定期對鄉鎮、縣直單位黨組織負責人提醒談話,構建了黨建工作“通報、函詢、約談、反饋”聯動互通體系,確保黨建工作任務有效落實,在全縣上下形成了大抓黨建、大抓基層的濃厚氛圍。

筑牢思想根基,全面加強思想政治建設
聚焦“四風”問題,深入推進黨的群眾教育實踐活動。廣泛采取集中時間學、討論交流學、宣講輔導學等方式,提升學習效果。采取“面對面”與“背靠背”、“個別聽”與“集體談”、“走進群眾聽”與“組織群眾提”相結合的辦法,征求意見建議2.4萬多條,涉及“四風”問題8000多條,梳理整改 “四風”問題1361條。各級黨組織對照“四面鏡子”,高質量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和組織生活會,達到了紅臉出汗、治病救人的目的。全力開展正風肅紀、推進專項整治,減少各類會議和文件簡報,清理辦公用房,確保了整改實效。

高標準嚴要求,全面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縣委常委會堅持以身作則,縣四大組織主要負責人帶頭抓學習、講黨課、搞研討,示范帶動了其他縣處級黨員領導干部和各基層黨組織書記從嚴搞教育。建立研討材料“三審核一備案”制度,縣級黨員領導干部查找 “不嚴不實”問題279條,建立問題清單,全部整改落實。同時,在全縣組織開展領導干部“為官不為”、黨政機關“庸懶散軟”、基層組織“三多”問題、信訪積案和規范鄉村干部侵占惠民資金、規范用權行為、干部檔案專項審核、規范干部調動等“4+4”集中專項整治活動,取得了較好成效。
持續用心用力,強力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建立縣委常委會帶頭履行全面從嚴治黨基本職責工作、會前學習黨政黨規黨紀等15項制度,開展專題學習研討31次。各級黨組織集中學習16690次、專題研討4750次,講黨課3820次,培育示范點160個。全面落實“黨員固定活動日”制度,組織800多個黨組織、1.8萬名黨員統一開展學習教育和黨性實踐活動,進行黨性集中體檢。同時,扎實開展農村“先鋒富民”、社區“先鋒惠民”、機關“先鋒為民”、窗口單位“先鋒便民”、醫療單位“先鋒護民”、學校“先鋒育才”、兩新組織“先鋒興業”七大行動,各級黨組織共承諾事項6500多條、黨員承諾事項8.7萬多條。

抓基層打基礎,全面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
抓班子,強隊伍。深入實施“能人引領”工程和“源頭培養”計劃,結合村社“兩委”換屆,選舉產生村干部1214名,調整村社干部385名,其中村黨組織書記77名,呈現出調整面大,村社干部趨于年輕化、結構比例合理化,帶富致富能力、文化程度和黨員群眾參與率提升特點。注重從現任村組干部、致富帶頭人、務工人員、村醫村教等優秀人才中培養村黨組織書記后備人選,培養儲備后備干部1993名。采取上級派、內部選、領導兼等方式選任其他領域黨組織書記215名,選派88名優秀黨員干部到非公企業擔任黨建指導員。

抓質量,優結構。嚴格落實發展黨員公示、票決、預審、責任追究等制度,五年來,全縣新發展黨員2578名,實現35歲以下、高中學歷以上“雙過半”。制定黨員檔案管理、黨員組織關系接轉、黨員干部行為規范等3個辦法。大力實施先鋒引領行動,積極評選表彰“武山先鋒號和先鋒崗”。全面推行以設崗定責、公開承諾、志愿服務等為主要內容的“必修課”與以服務改革發展和服務黨員群眾為主題的“選修課”相結合的組織生活常態機制。

抓培訓,提素質。連續三年實施“萬名黨員干部培訓計劃”,共舉辦各類培訓班490多期,培訓黨員和干部4.1萬多人(次)。采取“221”教育培訓模式,每年對344個村“兩委”正職進行集中輪訓,選派365名優秀村干部參加省市調訓,鄉鎮每年對1164名村組干部集中輪訓2次。建立黨員教育智慧云平臺,開通“武山黨建”微信,關注用戶達到4600多人。
抓兩頭,帶中間。積極推進“兩線三片百村”黨建示范網絡工程建設,培樹各級各類黨建示范點106個,北順村黨委被黨中央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制定了“1套整改方案推進、1名領導干部聯系、1名下派書記幫扶、1名組工干部包點、1個雙聯單位掛鉤”的“五個一”整頓轉化機制,建立任務清單,細化工作責任,通過縣級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聯村、鄉鎮干部駐村,向軟弱渙散村選派“第一書記”,五年來,整頓轉化軟弱渙散黨組織346個。
抓統籌,促服務。集中整治機關黨建“燈下黑”問題,全面推行社區黨建 “254”工作法和網絡化管理,組織1800多名在職黨員到社區開展志愿服務。優化各領域黨組織設置,狠抓“兩新”組織黨組織建設,全縣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黨組織組建率分別達到64.2%和81.6%。健全完善中小學校黨建工作管理體制,加強公辦學校黨組織建設。縣建立政務服務中心、鄉鎮建立便民服務大廳、村社建立便民服務點,推行“一站式”服務,實現了縣鄉村三級互聯互通。
抓機制,重管理。落實支部規范化建設制度,制定鄉鎮黨建辦10項職責,建立月例會、清單管理、過失登記、跟班培訓等機制。全面實行村組干部任前試用、部門聯審和縣級備案制度,健全以選任、崗位、檔案、培訓、目標、績效、激勵、監督等村干部8項管理制度。落實村社干部“小微權力清單”、坐班值班和便民代辦制度。通過開展“記臺賬、曬工作、爭積分、比貢獻”、駐村工作指導組和駐村住夜,促進了鄉鎮干部隊伍建設與管理。

堅持抓鄉促村,全面深化抓黨建促脫貧攻堅
選優配強扶貧力量。縣委把最優秀的干部資源向脫貧攻堅一線集中,結合鄉鎮換屆,從脫貧攻堅實績突出的基層一線選拔37名優秀年輕干部進入鄉鎮領導班子,為15個鄉鎮選配黨委專職副書記和黨建辦主任,擇優選派315名中青年干部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和科技特派員,組織全縣1600多名鄉鎮干部包村包戶,實現了156個貧困村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或鄉鎮大學生干部、科技特派員、幫扶工作隊和干部聯系貧困戶“五個全覆蓋”。
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建立落實黨建經費逐年倍增機制,縣財政每年用于基層黨建經費達1000萬元以上,村級辦公經費平均每村將達2.5萬元、社區達6萬元,村干部平均報酬將達1.8萬元、組干部達0.54萬元。每年對離任村干部發放生活補貼,列支20萬元重獎優秀村干部。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全縣通行政村水泥路、行政村安全飲水實現全覆蓋,通自然村道路全部實現砂化硬化,公共服務保障能力顯著提升,“蔬菜主導、多業并舉”的富民產業體系正在形成。

強化基層基礎保障。采取“財政支持、黨費補助、單位幫扶、鄉村自籌、整合項目”等辦法,高標準新建和改擴建“8+2”模式村級活動場所309個,156個貧困村陣地建筑面積平均達220㎡。全面建成15個鄉鎮“六小工程”。加大政策、項目和資金扶持力度,全縣344個行政村全部實現有村級集體收入的目標。

積極創新服務載體。全面推行 “黨建+”模式,組織102個縣直機關黨組織與156個貧困村黨組織結對共建、2800多名機關黨員干部與1.32萬戶貧困戶結對聯系。扎實開展“先富幫后富、黨員幫群眾、同奔小康路”活動,組織73個富裕村黨組織與貧困村黨組織、920名黨員致富能人與貧困戶結對幫扶,形成了組織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脫貧奔小康新格局。
今天的武山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未來的發展前景無限美好。在新的長征路上,武山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將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以攻堅克難的勇氣、百折不撓的韌勁、真抓實干的作風,振奮精神、砥礪奮進、再接再厲,推動基層組織建設全面進步、全面過硬,書寫建設幸福美好新武山的嶄新篇章,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