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武山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深入推進“45311”現代農業產業推進計劃,不斷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成效顯著。


一是加大富民產業培育。堅持推進精準扶貧與轉變貧困地區農業發展方式深度融合,培育壯大特色產業,按照生產區域化、品種優質化、經營產業化的要求,發展以玉米、馬鈴薯、山地蔬菜為主的旱作農業,落實好地膜、化肥等實物補貼政策。堅持把蔬菜作為戰略性主導產業來抓,繼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積極推廣“西梁模式”,把豆角作為群眾脫貧增收最現實的致富產業,落實獎補政策、加強宣傳引導,全年完成豆角種植5萬畝以上,力爭畝均收益5000元以上,成功申報“武山豆角”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中藥材種植4萬畝以上,進一步提升貧困戶富民產業收入。


二是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40個以上,新增家庭農場10個以上,培育專業大戶100戶以上,規范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5個,創建示范性新型經營主體22家。鼓勵和支持貧困農戶以土地和農業設施、機械等作價入股的方式,參與或組建專業合作社,加強貧困村合作社規范化管理,發揮好作用,貧困戶參與各類新型農業經營合作組織實現全覆蓋。

三是創新農業科技推廣機制。圍繞我縣農業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抓好全膜雙壟溝播、測土配方施肥、高效農田節水、標準化蔬菜生產、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控等農業實用技術推廣,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貢獻率。抓好以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為主要內容的農民培訓,培訓農民3萬人次以上,完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任務,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農民,不斷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抓好以科技示范戶為重點的示范樣板建設,加快“品種良種化、基地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步伐。


四是加強農業防災減災。切實加強和氣象、水利、民政部門的協調溝通,及時向農戶發送農業災害信息,落實防災減災措施。同時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運作,農民自愿”的原則,積極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并加強對農業保險市場的監管,防止出險后惜賠、少賠、拖延不賠等侵害農民利益的行為。


五是加大項目支持。認真做好旱作農業推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農機具購置補貼等農業項目工作,確保目標任務的圓滿完成,同時積極和省、市銜接項目,積極爭取項目。進一步整合惠農政策項目資金,充分考慮貧困村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項目的傾斜,將有限的資金用于“連片開發”、“一村一品”等富民產業的培育,帶動貧困村富民產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