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不改扶貧志 丹心澆灌松山情
——記武山縣灘歌鎮松山村幫扶隊隊長、第一書記陳杰

2017年初冬的一個早晨,地處隴中黃土高原大山深處的松山村沉浸在暖暖的陽光里,村里新鋪成的水泥路干凈平坦,農家院子里的菊花還在綻放,村民們圍坐在自家的熱炕頭,一邊喝著濃濃的罐罐茶,一邊饒有興致地聽著村委會廣播里一位年輕人繪聲繪色地解讀鄉村振興戰略。這位向群眾宣講十九大精神,被松山群眾稱為“熱心腸書記”的年輕人,就是松山村幫扶隊隊長、村組織第一書記陳杰。

(扎根松山,傾心幫扶——肩負精準扶貧的光榮使命)
2017年9月,隨著全縣扶貧攻堅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新階段,縣委對全縣扶貧工作作出新一輪調整,選派一批優秀干部充實到幫扶工作一線。作為已轉戰過丁門、麻山、焦寺、何溝等4個貧困村,熱心扶貧、經驗豐富、踏實肯干的縣統計局工作人員陳杰同志,又一次被組織選中,選派到灘歌鎮松山村擔任幫扶隊隊長、村組織第一書記。面對組織的安排,陳杰深知這幅擔子的份量和工作的不易,他毅然將生孩子才兩個多月的妻子和小孩托付給家中老人照料,只身來到遠離縣城40多公里的大山深處。剛到松山的第一天,群眾都來看熱鬧,七嘴八舌的議論:“一個年輕人,西裝革履地到這山里來,一定是走過場,溜達一圈準回去”。面對群眾的質疑,陳杰沒有作辯解,只是挽起袖子,支起鍋灶,打開鋪蓋卷,在村委會迅速安了家,皮鞋換成了運動鞋,西裝換成了運動裝,全身心投入幫扶工作中。從此,他扎根山里,吃住在村,一個精神飽滿、樂觀自信、辦事勤快的年輕人身影,不停地穿梭在松山村的田間地頭、大街小巷和扶貧工作路上。他說:“一次駐村,一生情懷。幾年幫扶,終生牽掛。只有有了真情的溫度,精準扶貧的深度、廣度和精度,貧困戶脫貧就長上了隱形的翅膀!

(找出“窮根”,精準施策——做幫扶工作的領路人)
初到松山,陳杰堅持深入田間地頭、走村串戶,了解民情民意,很快就熟悉了松山村的基本情況,逐步理清了幫扶工作思路。松山村地處灘歌鎮西北山區,山大溝深,地貌復雜,平均海拔1900米,轄松山、寨子、窯子、深溝4個自然村組,農業人口478戶2294人,耕地面積4750畝,低保戶56戶,192人,五保戶4人。2013年建檔立卡時有貧困戶310戶1436人。松山村民情淳樸,勤勞善良,土地較多,地塊平整,農作物以小麥、油菜、中藥材為主,但辛勞一年僅能填飽肚子而已。近幾年由于大部分群眾外出打工,增收較快,在短短幾年就有超過90%的貧困戶實現了脫貧。村里一些群眾想從事規模養殖,但苦于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而無法落實。個別群眾思想覺悟低,對發展認識不到位,發展沒有信心,動力不足。這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型、生態型山區村,如果要實現群眾穩定脫貧,必須將扶智、扶志與扶貧緊密結合起來,不斷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更新發展理念,增強發展信心,夯實產業基礎,完善村內設施,更要注重環境保護,守護好這里的綠水青山,而絕不能以破壞生態作為發展代價。因此,他認為,作為一個大多數群眾已經脫貧的貧困村,第一書記一定要作“酵母菌”,掌好“舵”,當好領路人,描繪好發展藍圖。幫扶工作既要瞄準貧困戶,精準施策,精準發力,做足“繡花”功夫,抓細抓實抓好未脫貧戶的工作;同時,也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覆蓋全體群眾,多管齊下,注重實效,切實為全村群眾多辦實事、好事,讓群眾在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享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鞏固脫貧成效,奮力建成小康社會。

(因地制宜,種養結合——打造貧困村發展的綠色產業)
產業是帶動農村發展的基礎,也是一項長期受益的工程。經過多方走訪群眾,并與鎮、村兩級干部廣泛交流,大家都認為松山村氣候發展中藥材種植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陳杰說干就干,他鼓勵村上能人帶頭引領,先期流轉土地120多畝,計劃在2018年發展中藥材種植,并通過召開廣播會和群眾代表會議,對中藥材、架豆等產業開展了宣傳培訓,兩月內培訓各類種植業人員270多人次。在參加全省第一書記成縣培訓班期間,他發現農戶種植大紅袍花椒增收效果明顯,加之松山村日照時間長,于是他大力宣傳花椒種植。目前,群眾有意向性地發展花椒種植已達100多畝。在走訪中,他發現松山群眾有養殖肉牛的良好傳統,就主動與縣通濟牧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聯系,在松山村舉辦了2次“公司+農戶+銷售商”的肉牛養殖專業培訓,排摸秦川牛和西蒙達爾等肉牛養殖14戶,養殖肉牛43頭,計劃在明年全面實施。他發現個別群眾雖然從事規模養殖,但政策掌握少,技術落后,就通過朋友和畜牧部門聯系,為群眾找來了養殖技術手冊,找專業人員進行手把手培訓,并協調為1戶規模養殖戶辦起了專業合作社。在產業幫扶中,他更多地將自己作為農民、企業、部門三方的紅娘,主動牽線搭橋,積極促成合作,讓綠色生態產業在貧困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茁壯成長。

(解民之難,溫暖民心——甘做為民辦事的勤務員)
腳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有多少真情。帶著親情駐村,帶著熱情解難,帶著真情幫扶,用雙腳丈量著松山村的每一寸土地,把黨的陽光帶進每一個貧困戶的心里。在幫扶路上,他總是把群眾反映的一件件“小事”牢牢記在心里,當作自己的大事,一件接著一件辦,千方百計辦實、辦好。有1戶貧困戶因彩禮問題,孫子已有2歲多,但至今媳婦都沒有落戶,他主動牽線,借助雙方親戚的力量,通過多次溝通,最終使雙方和解,解決了困擾幾年的戶口問題。他了解到有一位老太太, 4個兒子一個推一個不管老人,吃穿都很困難,就在說服教育老太太兒子的同時,為她送去方便面、大米、棉被和衣物,并協調鎮村兩級,翻修了危房。發現有幾戶貧困戶家人有殘疾,他引導他們進行殘疾鑒定,幫助辦理了殘疾證。他常常主動與常年外出打工人員進行聯系,就危房改造、學生上學、合作醫療收繳等事宜進行溝通銜接。天冷了,村里穿不暖的群眾成了他的牽掛,于是他通過發動本單位和上海、陜西、蘭州等地親戚朋友及當地愛心人士捐助物資,籌集大米30袋、健身寶30個,棉被26套,各類棉衣400多件,確保困難群眾每戶越冬不愁。寨子自然村電力不足,他多次與農電公司協調落實400A變壓器1臺,計劃2018年初春安裝到位;有群眾想發展蕨麻豬銷售,他幫助制作網上銷售宣傳APP,拓寬銷售渠道;有養殖專業合作社想爭取規模養殖資金,他幫助辦理了公存賬戶。另外,他積極為群眾辦理了戶戶通升級、戶口遷移、喪葬費,邀請武山西京醫院開展義診活動,定期不定期與群眾一起整治村內環境衛生、硬化道路,也常常做用私家車帶群眾趕集等很多“小事”。自幫扶以來,他為群眾幫辦了50多件實事,籌集發放了近3萬元的物資。他熱心為群眾辦實事,路子寬、點子多,速度快、效率高,被群眾稱贊為“熱心腸書記”。有些人嘲諷他為群眾辦的都是小事,他說:“群眾面前無小事。作為第一書記,群眾的小事,就是我的大事。辦成了小事,積少成多,大事也就辦成了。”

(宣講政策,傳播文化——扶貧更重扶志和扶智)
要讓貧困人口樹立信心“站起來”,而且“走的遠”,切斷貧困的“代際專遞”,必須先扶“志”、扶“智”。在幫扶中,陳杰更多地愿意將自己作為一名黨的政策宣傳和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在村里走訪時,他經常提著一個厚厚的文件袋,一有機會就向群眾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黨的富民好政策,或者就一些政策問題為他們釋疑解惑。差不多每周他都要在村里開展一次文化活動。他協調村兩委邀請秦腔劇團為群眾送去文化大餐,在窯子組開展了傳統文化皮影戲演出,邀請縣上10多位書畫名家在松山村組織了“讓翰墨綻放扶貧魅力,讓愛心溫暖松山家園”的書畫進鄉村活動,為群眾送各類書畫作品300多幅。他還自己掏錢買了一臺小放映機,晚上在村委會為群眾播放《一九四二》、《百團大戰》、《戰狼》等影片和南京大屠殺公祭實況等,與群眾一起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既傳播先進文化,又與群眾交流談心,激發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斗志和信心。同時,積極開展教育扶貧工作,帶動隴上農莊、通濟牧業等企業開展幫扶,在松山小學組織開展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與青少年健康成長”專題講座和企業公益幫扶獻愛心活動等,為學生普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學生安全、尊老愛幼、感恩父母感恩社會等方面的知識,并依托愛心企業捐助資金,為每位學生購置了書包、作業本、鉛筆、彩筆等物資,助力他們健康成長。他相信,只有群眾有了自我發展的愿望、信心和能力,鄉村振興才會真正有希望。

在松山村即將脫貧這一關鍵時刻,陳杰同志作為幫扶隊長、第一書記,以縣、鎮兩級黨委、政府和縣統計局為堅強后盾,正在引領村兩委班子和全體幫扶隊員,帶領松山村群眾用極大的熱情和艱苦的努力,積極投身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實踐,創造著松山村更加美好的明天,也在書寫著自己人生的動人篇章。
夜幕下,當走在明亮的鄉村道路上,他已完全融入這一寧靜的村莊,好像他生來就在這里……他扶貧日志中寫道:“在脫貧攻堅這場戰役里,我始終相信,只要能‘無中生有,無私無畏’,就會‘無所不成’,將來有一天,回首這場戰役,我會驕傲的說,我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