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山縣融媒體中心12月11日訊(記者 張丁香 包玉霞)武山縣四門鎮四門新村的扶貧車間里,結實的麻線正在趙連芳的手上來回穿梭,經過20多道工序,一雙純手工制作的麻拖鞋逐漸成型。由于吸汗耐熱,清爽舒適,這種麻鞋市場認可度較高,趙連芳和工友們趕制的這批訂單完成后將銷往歐洲、日本等地。自今年8月村里的扶貧車間辦起后,趙連芳在家門口做麻鞋,每天可穩定收入50多元。

地理條件差、貧困程度深、幫扶難度大是四門鎮草坪村的真實現狀。2019年,四門鎮通過易地搬遷項目把草坪村的部分群眾搬遷到位于鎮區南濱河路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為了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就業、可致富”,鎮上探索出了一條“車間駐村+居家就業+群眾脫貧”的發展路子,創辦了騰達扶貧車間,吸納搬遷群眾到車間就近務工,實現了搬遷戶居家、致富、務農三不誤。目前,在騰達扶貧車間,像趙連芳一樣務工的建檔立卡戶家庭婦女就達到了43人。

今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走進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弘德村扶貧車間,同正在加工制作紙箱的村民交流?倳浿赋,興辦扶貧車間目的是扶貧,要堅持扶貧性質,向困難群眾傾斜,多招收困難群眾就業。為了幫助因各種原因無法外出務工的困難群眾就地就業,武山縣不僅把扶貧車間辦到村里,而且針對進城照顧子女上學的群眾,在縣城辦起了扶貧車間。

噠噠噠……電動縫紉機轉動的聲此起彼伏,這里是位于武山縣城的大林集團服裝加工扶貧車間,40多名女工坐在機器前認真縫制校服,她們大多是在縣城陪讀無法外出務工的婦女,劉轉珍就是其中的一位。“我是山丹(鎮)劉屲村的貧困戶,去年2月份來到大林扶貧車間,現在一個月工資能領到2000元左右,一天上班只有6個多小時。”劉轉珍說,“在這里工作最大的好處是還能管上孩子!蔽渖酱罅旨瘓F扶貧車間自2018年創建以來,共吸納婦女勞動力50人左右,其中建檔立卡戶19人。
為了讓群眾有一門增收手藝,武山縣勞務部門每年會舉辦各種免費培訓班,包括縫紉、挖掘機、電器維修等。“十三五”期間,全縣累計培訓勞動力5.08萬人,通過開展各類培訓,讓每一個貧困戶都有一門增收致富手藝。同時,每年輸轉勞務10萬人以上,年均創收超過20億元。

在發展中,武山縣致力于把龍頭企業打造成升級版車間,把扶貧車間模式與農民工返鄉創業結合起來,更好激發農村就業創業的熱情,使扶貧車間不僅成為推進就業扶貧和產業扶貧的有效抓手,更成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的重要載體。

在山丹鎮隴上農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扶貧車間里,工人王桂芳正在對生產的產品進行貼標、包裝。作為當地的一家龍頭企業,隴上農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也為公益性預留了充足的空間,吸納了一批當地群眾在企業工作。

“安居”而“樂業”。按照“依托縣內企業輻射帶動、立足產業發展打造特色”的建設思路,武山縣積極引導大林集團、隴上農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騰達實業有限公司等現有成熟企業,將生產車間或生產環節向鄉村兩級有序延伸,著力解決進城陪讀家長、農村留守婦女、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等不同群體的就業問題。截止目前,全縣共建成扶貧車間34家,越來越多的貧困戶正在從農民變身工人,從田間走進車間,實現脫貧奔小康。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